自《青年的命運女神》出版以後,梵樂希的詩便一首一首地發表出來。數目是那麼少,但卻都是費盡了推敲功夫精煉出來的。一九一七年的《晨曦》,一九二年的《短歌》和《海濱墓地》,一九二二年的《蛇》、《女巫》,和《幻美集》,都隻出了豪華版,印數甚少,隻有藏書家和少數人弄得到手,而且在出版之後不久就絕版了的。一九二九年,哲學家阿蘭評注本的《幻美集》出版,一九三年,普及本的《詩抄》和《詩文選》出版,梵樂希的作品始普及於大眾。在同時,他出版了他的美麗的哲理散文詩《靈魂和舞蹈》(一九二一)和《歐巴裏諾思或大匠》(一九二三),而他的論文和序文,也集成《雜文一集》(一九二四)和《雜文二集》(一九二九)。此外,他的《手冊乙》(一九二四),《愛米裏·戴斯特太太》(一九二五),《羅盤方位》(一九二六),《羅盤方位別集》(一九二七)和《文學》(一九二九,有戴望舒中譯本),也相繼出版,他深藏的內蘊,始為世人所知。
梵樂希不僅在詩法上有最高的造就,他同樣也是一位哲學家。從他的寫詩為數甚少看來,正如他所自陳的一樣,詩對於他與其說是一種文學活動,毋寧說是一種特殊的心靈態度。詩不僅是結構和建築,而且還是一種思想方法和一種智識——是想觀察自己的靈魂,是自鑒的鏡子。要發現這事實,我們也不需要大批研究梵樂希的書或是一種對於他詩中的哲理的解釋。他對於詩的信條,是早已在四十年前最初的論文中表達出來了,就是在那個時候,他也早已認為詩是哲學家的一種“消遣”和一種對於思索的幫助了。而他的這種態度,顯然是和以抒情為主的詩論立於相對的地位的。在他的《達文西方法導論》中,梵樂希明白地說,詩第一是一種文藝的“工程”,詩人是“工程師”,語言是“機器”;他還說,詩並不是那所謂靈感的產物,卻是一種“勉力”、“練習”和“遊戲”的結果。這種詩的哲學,他在好幾篇論文中都再三發揮過,特別是在論拉封丹的《阿陶尼思》和論愛倫坡的《歐雷加》的那幾篇文章中。而在他的《答辭》之中,他甚至說,詩不但不可放縱情緒,卻反而應該遏製而阻攔它。但是他的這種“詩法”,我們也不可過分地相信。在他自己的詩中,就有好幾首好詩都是並不和他的理論相符的;矯枉過正,梵樂希也是不免的。
意識的對於本身和對於生活的覺醒,便是梵樂希大部分的詩的主題,例如《水仙辭斷章》,《女巫》,《蛇之初稿》等等。詩的意識瞌睡著;詩人呢,像水仙一樣,迷失在他的為己的沉想之中;智識和意識衝突著。詩試著調解這兩者,並使他們和諧;它把暗黑帶到光明中來,又使靈魂和可見的世界接觸;它把陰影、輪廓和顏色給與夢,又從縹緲的憧憬中建造一個美的具體世界。它把建築加到音樂上去。生活,本能和生命力,在梵樂希的象征——樹,蛇,婦女——之中,摸索著它們的道路,正如在柏格森的哲學中一樣;而在這種“創造的演化”的終點,我們找到了安息和休止,結構和形式,語言和美,檳榔樹的象征和古代的圓柱(見《檳榔樹》及《圓柱之歌》)。
自《青年的命運女神》出版以後,梵樂希的詩便一首一首地發表出來。數目是那麼少,但卻都是費盡了推敲功夫精煉出來的。一九一七年的《晨曦》,一九二年的《短歌》和《海濱墓地》,一九二二年的《蛇》、《女巫》,和《幻美集》,都隻出了豪華版,印數甚少,隻有藏書家和少數人弄得到手,而且在出版之後不久就絕版了的。一九二九年,哲學家阿蘭評注本的《幻美集》出版,一九三年,普及本的《詩抄》和《詩文選》出版,梵樂希的作品始普及於大眾。在同時,他出版了他的美麗的哲理散文詩《靈魂和舞蹈》(一九二一)和《歐巴裏諾思或大匠》(一九二三),而他的論文和序文,也集成《雜文一集》(一九二四)和《雜文二集》(一九二九)。此外,他的《手冊乙》(一九二四),《愛米裏·戴斯特太太》(一九二五),《羅盤方位》(一九二六),《羅盤方位別集》(一九二七)和《文學》(一九二九,有戴望舒中譯本),也相繼出版,他深藏的內蘊,始為世人所知。
梵樂希不僅在詩法上有最高的造就,他同樣也是一位哲學家。從他的寫詩為數甚少看來,正如他所自陳的一樣,詩對於他與其說是一種文學活動,毋寧說是一種特殊的心靈態度。詩不僅是結構和建築,而且還是一種思想方法和一種智識——是想觀察自己的靈魂,是自鑒的鏡子。要發現這事實,我們也不需要大批研究梵樂希的書或是一種對於他詩中的哲理的解釋。他對於詩的信條,是早已在四十年前最初的論文中表達出來了,就是在那個時候,他也早已認為詩是哲學家的一種“消遣”和一種對於思索的幫助了。而他的這種態度,顯然是和以抒情為主的詩論立於相對的地位的。在他的《達文西方法導論》中,梵樂希明白地說,詩第一是一種文藝的“工程”,詩人是“工程師”,語言是“機器”;他還說,詩並不是那所謂靈感的產物,卻是一種“勉力”、“練習”和“遊戲”的結果。這種詩的哲學,他在好幾篇論文中都再三發揮過,特別是在論拉封丹的《阿陶尼思》和論愛倫坡的《歐雷加》的那幾篇文章中。而在他的《答辭》之中,他甚至說,詩不但不可放縱情緒,卻反而應該遏製而阻攔它。但是他的這種“詩法”,我們也不可過分地相信。在他自己的詩中,就有好幾首好詩都是並不和他的理論相符的;矯枉過正,梵樂希也是不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