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問:“怎麼這麼快?”

薑太公答:“我簡化了政府的組織,禮節都隨著當地的風俗。”

三年後,伯禽風塵仆仆地來報告政情。

周公問:“怎麼如此慢?”

伯禽回答:“我改變他們的風俗,革新他們的禮節,這是個大工程。”

周公說:“如此看來,後代各國必將臣服於齊啊!處理政事如果不能簡易,人民就不能親近他;平易近人的執政者,人民一定歸順他。”

薑太公和伯禽的治國方略就是王陽明和朱熹對《大學》第二句的理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

朱熹認為是“新”民,王陽明認為是“親”民。

薑太公用的是“親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順著百姓的心而用心,不僅關懷他們的身體,更關懷他們的心理。不違背他們的意誌,使他們有一定的獨立精神。

而伯禽用的是“新民”——以絕對權力按自己的意誌來教化、啟蒙、改造民眾,讓他們成為思想上的奴隸、統一行動中的巨人。

從這一點而言,“新民”就是統一思想,不必在乎別人的意誌和感受,強行使他們進入自己設置的軌道,使人的獨立意誌和獨立精神徹底喪失。

以人情推之,你真愛一個人,就會給他自由,包括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每個人的天性都喜愛自由,這是良知的基本認識,違背這個,就不是真正的致良知。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基石——人人心中皆有個天理在,心即理,所以人人皆可為聖賢,皆不受外在權威和所謂真理的壓迫。人隻要致良知,所行所為便皆符合天理,不須外求,不需要外在的設計。

“親”和“新”,很簡單的兩個字,背後卻極具深意。

北宋時期,有兩個皇帝分別是“親民”和“新民”的代表。“親民”的代表是趙禎(宋仁宗),其在位時期,大臣最活躍,他也往往憑著大臣之意行決斷之事。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臣包拯有一次不同意趙禎的建議,直接和趙禎對峙起來,包拯大談特談,特別激動時還把唾沫星子噴到趙禎臉上。雖然如此,趙禎後來還是同意了包拯的意見。後人評價趙禎:什麼都不會,隻會做皇帝。“新民”的代表是趙頊(宋神宗)。他在位時期,用王安石變法,整頓天下的思想秩序,大刀闊斧,雷厲風行,但北宋就是從趙頊時代開始衰亡的。

“親民”和“新民”,應該合二為一,才是治國平天下的正道。既要有在偉大思想下統一的新民(讓百姓得到新知識,開拓新思路),更要有“民之所好好之”的親民(讓整個天下都成為一家人)。

王陽明的學說,隻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就是依良知做事,一切好的製度,都應該建立在良知基礎之上,凡是不發自良知製定的製度,就是壞製度。

無論你多麼英明神武,全憑自己好惡製定出的製度都有缺陷,製定製度唯一的妙法就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為致良知。

周公問:“怎麼這麼快?”

薑太公答:“我簡化了政府的組織,禮節都隨著當地的風俗。”

三年後,伯禽風塵仆仆地來報告政情。

周公問:“怎麼如此慢?”

伯禽回答:“我改變他們的風俗,革新他們的禮節,這是個大工程。”

周公說:“如此看來,後代各國必將臣服於齊啊!處理政事如果不能簡易,人民就不能親近他;平易近人的執政者,人民一定歸順他。”

薑太公和伯禽的治國方略就是王陽明和朱熹對《大學》第二句的理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

朱熹認為是“新”民,王陽明認為是“親”民。

薑太公用的是“親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順著百姓的心而用心,不僅關懷他們的身體,更關懷他們的心理。不違背他們的意誌,使他們有一定的獨立精神。

而伯禽用的是“新民”——以絕對權力按自己的意誌來教化、啟蒙、改造民眾,讓他們成為思想上的奴隸、統一行動中的巨人。

從這一點而言,“新民”就是統一思想,不必在乎別人的意誌和感受,強行使他們進入自己設置的軌道,使人的獨立意誌和獨立精神徹底喪失。

以人情推之,你真愛一個人,就會給他自由,包括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每個人的天性都喜愛自由,這是良知的基本認識,違背這個,就不是真正的致良知。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基石——人人心中皆有個天理在,心即理,所以人人皆可為聖賢,皆不受外在權威和所謂真理的壓迫。人隻要致良知,所行所為便皆符合天理,不須外求,不需要外在的設計。

“親”和“新”,很簡單的兩個字,背後卻極具深意。

北宋時期,有兩個皇帝分別是“親民”和“新民”的代表。“親民”的代表是趙禎(宋仁宗),其在位時期,大臣最活躍,他也往往憑著大臣之意行決斷之事。最好的例子就是,大臣包拯有一次不同意趙禎的建議,直接和趙禎對峙起來,包拯大談特談,特別激動時還把唾沫星子噴到趙禎臉上。雖然如此,趙禎後來還是同意了包拯的意見。後人評價趙禎:什麼都不會,隻會做皇帝。“新民”的代表是趙頊(宋神宗)。他在位時期,用王安石變法,整頓天下的思想秩序,大刀闊斧,雷厲風行,但北宋就是從趙頊時代開始衰亡的。

“親民”和“新民”,應該合二為一,才是治國平天下的正道。既要有在偉大思想下統一的新民(讓百姓得到新知識,開拓新思路),更要有“民之所好好之”的親民(讓整個天下都成為一家人)。

王陽明的學說,隻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就是依良知做事,一切好的製度,都應該建立在良知基礎之上,凡是不發自良知製定的製度,就是壞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