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薛侃問:“專注於涵養德行而不注重講究求索的功夫,把私欲認作天理,應該怎麼辦?”

先生說:“人必須知道如何學習,講究求索也隻是涵養德行。不做講究求索的功夫,隻是涵養德行的意誌不夠堅定。”

薛侃問:“什麼叫知道如何學習?”

先生說:“你且說說為何要學習?學些什麼東西?”

薛侃說:“以前曾聽聞先生說過,學隻是學習如何存養天理。心的本體就是天理。體認天理,就是要使得心中沒有私欲。”

先生說:“如果是這樣,就隻需要克除私欲便可,又何愁不明白天理和私欲呢?”

薛侃說:“我正是擔心辨認不清哪些是私欲。”

先生說:“說到底還是意誌不夠堅定的緣故。如果意誌堅定,眼睛、耳朵都在察覺私欲上,怎麼會認不清呢!‘辨別是非的能力,是人天生所具備的’,不需要向外去求。講究求索也隻是體會內心的感受,並非向外去求別的認識。”

【度陰山曰】

陽明心學,最講究二合一,德行的提升屬於涵養,研究事物屬於講求。但是,王陽明卻認為,體認天理,克去私意,求之於身心,即是講求,即是涵養。向高手學習,隻要是依憑良知,真心實意,這就是講求,同時也是涵養。

人生總向外求,原因是對自己的不自信。王陽明拎出人心中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就給了人以高度自信。既然良知無所不能,那還向外求取什麼?

況且,王陽明斷定,心外無物。為何心外沒有事物?因為萬物是一體的。你不能把你的手當成是外物,也不能把你所看到的萬事萬物當作外物,所以隻要你用心去求索,被求索的事物就成為你心中的一部分,那麼心外哪裏還有物?

所以,一切都在心中求。涵養和講求本是一回事,它們都必須在心內完成。

中國古人始終主張“德藝雙馨”。德,就是涵養;藝,就是講求。缺藝,空有德,你隻能算是個好人,影響力有限;缺德,空有藝,你也隻能算是個匠人,算不上大師。

德藝必須兼備,才算是人生大師。世上很多人,隻有其中一樣,所以費盡周折,也無法抵達圓滿境界,問題就在這裏。

因為涵養和講求是一回事啊,非要搞成兩回事,那就是分裂。這和人格分裂一樣,都不是美好。

隻談功夫

先生問在坐之友:“比來工夫何似?”

一友舉虛明意思。先生曰:“此是說光景。”

一友敘今昔異同。先生曰:“此是說效驗。”

二友惘然,請是。

先生曰:“吾輩今日用功,隻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隻管求光景,說效驗,卻是助長外馳病痛,不是工夫。”

【譯文】

先生問在座的學友:“近來功夫有何進展?”

一位學友說自己心中感到清澈明亮。先生說:“這是說做功夫的情景。”

【譯文】

薛侃問:“專注於涵養德行而不注重講究求索的功夫,把私欲認作天理,應該怎麼辦?”

先生說:“人必須知道如何學習,講究求索也隻是涵養德行。不做講究求索的功夫,隻是涵養德行的意誌不夠堅定。”

薛侃問:“什麼叫知道如何學習?”

先生說:“你且說說為何要學習?學些什麼東西?”

薛侃說:“以前曾聽聞先生說過,學隻是學習如何存養天理。心的本體就是天理。體認天理,就是要使得心中沒有私欲。”

先生說:“如果是這樣,就隻需要克除私欲便可,又何愁不明白天理和私欲呢?”

薛侃說:“我正是擔心辨認不清哪些是私欲。”

先生說:“說到底還是意誌不夠堅定的緣故。如果意誌堅定,眼睛、耳朵都在察覺私欲上,怎麼會認不清呢!‘辨別是非的能力,是人天生所具備的’,不需要向外去求。講究求索也隻是體會內心的感受,並非向外去求別的認識。”

【度陰山曰】

陽明心學,最講究二合一,德行的提升屬於涵養,研究事物屬於講求。但是,王陽明卻認為,體認天理,克去私意,求之於身心,即是講求,即是涵養。向高手學習,隻要是依憑良知,真心實意,這就是講求,同時也是涵養。

人生總向外求,原因是對自己的不自信。王陽明拎出人心中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就給了人以高度自信。既然良知無所不能,那還向外求取什麼?

況且,王陽明斷定,心外無物。為何心外沒有事物?因為萬物是一體的。你不能把你的手當成是外物,也不能把你所看到的萬事萬物當作外物,所以隻要你用心去求索,被求索的事物就成為你心中的一部分,那麼心外哪裏還有物?

所以,一切都在心中求。涵養和講求本是一回事,它們都必須在心內完成。

中國古人始終主張“德藝雙馨”。德,就是涵養;藝,就是講求。缺藝,空有德,你隻能算是個好人,影響力有限;缺德,空有藝,你也隻能算是個匠人,算不上大師。

德藝必須兼備,才算是人生大師。世上很多人,隻有其中一樣,所以費盡周折,也無法抵達圓滿境界,問題就在這裏。

因為涵養和講求是一回事啊,非要搞成兩回事,那就是分裂。這和人格分裂一樣,都不是美好。

隻談功夫

先生問在坐之友:“比來工夫何似?”

一友舉虛明意思。先生曰:“此是說光景。”

一友敘今昔異同。先生曰:“此是說效驗。”

二友惘然,請是。

先生曰:“吾輩今日用功,隻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隻管求光景,說效驗,卻是助長外馳病痛,不是工夫。”

【譯文】

先生問在座的學友:“近來功夫有何進展?”

一位學友說自己心中感到清澈明亮。先生說:“這是說做功夫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