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科普作品應姓“科”——《國寶——大熊貓》指瑕(3 / 3)

(8)第十三段:

大熊貓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到處流浪,走到哪裏,吃到哪裏,睡到哪裏。別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搖搖晃晃,爬起樹來卻挺高明。它的聽覺非常靈敏,受到驚擾時,就非常靈活地攀上高高的樹梢,躲藏起來。

與其他同等軀體大小的食肉動物相比,大熊貓的活動範圍最小,每年為4~7平方公裏,原書中表述為“占有4平方公裏左右的勢力範圍”(P39)。其雄性“公民”每年的活動範圍為6~7平方公裏,每月隻在家園的一半範圍活動;雌性“公民”年活動範圍較雄性小,為4~5平方公裏,每月活動較集中在總麵積的1br10的範圍內。除發情期外,大熊貓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它們常年在這樣小的天地裏活動,因此活動範圍小,並非“到處流浪,走到哪裏,吃到哪裏,睡到哪裏”。

正如葉永烈所說,“大熊貓的聽覺、視覺都很遲鈍”(《辭海》中也如是說明),它“頭上無角,視聽不靈,自衛能力差”(P32),但這裏卻又說它“聽覺非常靈敏”,既自相矛盾,也與事實情況不符。

(9)第十四段:

剛生下來的仔熊貓卻小得出奇,體重隻有0.1~0.15公斤,像隻小老鼠,僅相當於母體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貓從出生到長大為成體約需兩年左右時間。

這段文字把大熊貓“不易成活”的原因隻歸結為其幼體“小得出奇”,這不正確,難道說幼仔體形大、體重重就容易成活?某個動物幼仔成活率的高低與其體形、體重、身高等基本生理數據沒有什麼關聯。大熊貓產仔多數為單胎,即使產下雙胎也往往因營養跟不上而隻能撫養其中一隻。大熊貓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營養、患病、氣候惡劣或遭遇天敵而夭折。

剛出生的大熊貓幼崽體重在100克上下,有的隻有80多克(P52),所以應該用模糊一點的詞語表達,說其“隻有0.1~0.15公斤”並不準確。大熊貓幼崽出生後一個月左右,會長出黑白相間的毛,體重約有1公斤,但不能行走,眼不能感光。三個月的幼仔開始學走步,視力達到正常。半歲後的幼仔體重在10公斤左右,它可以跟著母親,學吃竹子,還要吃些奶補充營養,同時開始學習野外生存的本領。滿一歲時幼仔在40公斤左右,到一歲半時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這時大熊貓幼仔才開始獨自生活。可見大熊貓“從出生到長大為成體”所需的時間應該為“一年半”,而不是“兩年左右”,原書中作者也是這樣介紹的(P54)。

(10)第十五段:

正因為大熊貓繁殖艱難,存活又難,所以如今我國野生的大熊貓屈指可數,估計隻有1000隻左右。

成語“屈指可數”的基本意思是:形容數目很少,扳著手指頭就能數過來,相對於“1000隻左右”,用“屈指可數”來形容顯然不準確,可改為“數量極少”。“隻有”是“僅有,唯有”的意思,“隻有1000隻”意為“僅有1000隻”或“不超過1000隻”;“1000隻左右”是有可能少於1000隻,也有可能多於1000隻,“左右”一詞的不確定正與“估計”相應,但卻與“隻有”矛盾。而“隻有1000隻”又顯得過於肯定,難以核實。為準確表達考慮,可改為“估計1000隻左右”。原書的表述是“據調查,中國現存的大熊貓活體,大約有1000多隻”(P42),是比較準確的。

(11)第十七段:

大熊貓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它體態可愛,數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著300萬年曆史的古老動物,對科學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動物具有珍貴的價值。

大熊貓之所以“珍貴”,主要原因一是“數量稀少”,二是研究價值高,但作者說“不僅因為它體態可愛”,也就是說把其“體態可愛”也列入“珍貴”的原因之一了(雖然不是主要原因)。“珍貴”的意思是“價值高,意義大,寶貴”,用在大熊貓的“體態可愛”上,顯然是說不通的。

正如作者在原著“後記”中所言,他畢竟“隻是‘熊貓迷’,不是‘熊貓專家’”,原著“隻是一本常識性的小冊子,不是學術著作”(P106),雖說是作者的自謙,但也道出了某種事實,所以出現上述的一些問題也就在所難免了。但作為進入教材的課文,則非得是嚴肅的“學術著作”不可。雖然內容可以淺顯一些,文筆也可以生動、活潑一些,但作為給學生閱讀的科普作品,姓“科”的本質是不能有一點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