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歲了,吃飯的時候正在玩飯,拿勺子把飯搗來搗去,又捏又拍,她連忙撿起飯粒,舉到孩子麵前,念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孩子會走了,這位媽媽領著孩子逛公園,孩子的眼睛像探照燈一樣沉迷地看著吸引他的一切,而媽媽卻看見了水裏的鴨子,這時媽媽馬上拉著孩子指著水裏的鴨子對孩子說:“寶寶,看,鴨子!”孩子蹲下開始玩水,還撿起水邊的小木棒挑泥巴,媽媽拚命地捏著孩子的胳膊,著急地讓孩子看遠處水裏的鴨子,孩子不得不放棄自己正在做的事,看著媽媽指著的方向,媽媽馬上對寶寶說:“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帶著孩子出去玩,媽媽看見賣煤的車,馬上說:“寶寶,看,車!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見了一位奶奶,要寶寶問奶奶好,還要給孩子進行禮貌說教,說完還要問:“知道了嗎?”下一次又見一位奶奶,還要同樣地問,要讓孩子給奶奶背詩,給奶奶背一個“鵝鵝鵝……”

當孩子再大一點時,孩子如果看到一條蟲子,媽媽馬上指著那條蟲子告訴孩子它的學名。孩子回家後,媽媽拿來百科全書,將這條蟲子所屬的那個科目中其他的蟲子介紹給孩子,然後再帶孩子出去研究這個科目的其他蟲子……

如此,孩子身邊的萬物都被教育的人按照規劃輸入給孩子,這個人完全不管大自然賦予孩子的自然發展機製是什麼,大自然為什麼要讓每一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為一個獨特的自己。這個媽媽要跟孩子的自然性相搏,要鬥敗孩子身上的自然性。她利用一切機會給孩子灌輸幾千年前某個名人在成年時由於某一次感慨而寫的詩,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我們的孩子從一出生還沒有機會練習自己的感受力時,就要去學習古人的感受力嗎?暫且不說感受力是不能學的,就是能學,我們的孩子按照古人寫詩時候的感受來感受他所麵對的事物,就一定能夠變得有學識,也能寫出很棒的詩嗎?我們看到孩子身上顯示出一些東西:他們隻要醒著,能看的東西他們一定會去看,能拿的東西他們一定會去拿,他們的行為是誰在指導?他們為什麼選擇那些事物去注意,我們注意了孩子這些現象就是注意了大自然的規律。如果我們不在意孩子身上所顯示出來的自然性,不去尊重它、順從於它,反而要去與它搏鬥,由於孩子還不能表達自己,也沒有足夠的力量與我們抗爭,最後我們真的就把孩子的需求打敗了,用我們成人的願望代替了孩子身上的自然性。

最後大自然真的輸了,這些家長的孩子真的被塑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也許這個孩子會成為神童,會比別人提前四年大學畢業。但這個孩子像一個在工廠中批量生產的機器一樣,沒有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創造,沒有童年,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幸福,寡淡無味地度過自己的一生。也許,有個別的孩子會成為優秀分子,但更多的孩子會因此被毀掉。大多數被這樣教育長大的孩子都少年輝煌,成年平平,老年憤然。更多的人是從青少年開始,就對學習和生活失去了興趣,在他們看來,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不願意再繼續努力,繼續突破,更不願意為了生存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如果把孩子當作一張白紙,完全由成人來塑造,由於成人隻能創造出有限的幾個模式,孩子可能會成為某個學科的學者,可能會成為天才兒童,可能會成為人們羨慕的優秀的人,也可能成為父母的模板,成為父母的複製品,唯獨不能成為他自己。如果人們都按照自己創造的模式來塑造孩子,那麼人類就可以成為有限的批量生產的幾個類型。

把孩子當作一張白紙,這種對待孩子的方式雖然會培養出少數獲得成功的人,但是這些孩子卻沒有童年,在人群中找不到獨特的自己,並很少為自己的獨特特質而獲得愉悅。還有可能因為成人這樣看待孩子,造成孩子嚴重的逆反,或者潛能被扼殺。雖然在本節講的案例有點偏激,但在家長中,以為盡心地早教就是盡心地給孩子灌輸知識,以為最高的知識就是古詩文,這樣的人還真不少。其實人類的知識有一部分是自己通過個人探索、總結歸納、提取出來的,這是直接經驗。這些直接經驗也可以稱為知識,它幫助我們能夠對別人的語言和發現產生共鳴。如果孩子沒有機會探索個人知識,孩子就不能成長出自己的大腦工作模式,孩子沒有直接經驗作為支撐,沒有有力量的大腦工作模式,就無法對書本和老師講的知識產生共鳴。不共鳴就是不理解,不理解就隻能通過死記硬背,去學會別人逼自己學的東西,這樣的知識學了也沒法用。

孩子不是玩具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家長,寶寶都會說話了,媽媽卻變得不會說話,他們以為愛孩子就是學習孩子的樣子。他們會指著一隻小狗,對孩子說:“寶寶看,前麵有一個汪汪。”以為把狗叫成“汪汪”才更孩子氣,更可愛。

孩子在後麵走著,在探索著自己身邊的世界,媽媽卻在前麵張開兩臂嗲著聲音,做作地學著比寶寶還小的樣子,做小鳥狀又跳、又蹦、又飛翔,孩子愣在那裏不知道媽媽在幹什麼。

孩子看見一朵花,蹲下來剛想研究,媽媽自己變成了孩子,在前麵蹦跳著,說:“寶寶快跑快跑,看,媽媽能夠著這個樹枝,來,跳一下。”孩子說:“媽媽,看這朵花。”可能孩子從這朵花裏得到了獨特的發現和感受,想要去跟媽媽分享,但媽媽根本不管寶寶的需要,一把把花摘下來,逗弄孩子,讓孩子來抓。孩子抓不住,媽媽還會繼續逗孩子說:“不給,不給,就不給……”

孩子正在看一條蟲子,媽媽躲在草叢後麵,孩子抬起頭,發現找不著媽媽了,開始驚慌,媽媽卻躲在一邊偷著笑,孩子急得哭了,媽媽突然跳出來:“哎,媽媽在這兒呢!哈哈哈哈……”

這樣的成人把孩子當成了可愛的寵物,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寶寶的注意力從探索發現中引出來,引到家長的行為和動作上,而家長隻是單純覺得自己可愛,但他們的行為和動作對幫助孩子發展沒有任何意義。而且這些成人表現出來的行為,讓孩子搞不清楚成年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媽媽的身體是大人的樣子,動作卻比兒童還要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