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他已經能夠自動地將手伸進嘴巴並出現了工作狀態,他的動作顯然不是為了滿足饑餓要求。
自此,王寶寶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口的敏感期現象。
到了王寶寶3個月的時候,在我們每天給他提供的物品當中,他選擇了一個小蜜蜂,每天都要抱著這個小蜜蜂啃上很長時間。有一天,我們讓他俯臥著,一是為了讓他練習他的臂力,為下一步爬行做準備;二是為了觀察一下他自己俯臥時對於口的工作是否比仰臥時更能夠有自主選擇的機會。果然,俯臥的時候,我們在他眼前放了幾樣玩具,他能夠自己笨拙地將自己需要的玩具摟到嘴邊,並決定低頭去啃它還是抬頭去觀察四周。後來我們發現他已經很累了,試圖把他翻過來,讓他仰臥著工作,但幾次都失敗了。每次我們為他翻身後,他都會自己翻過來俯臥,並更加努力地啃那個小蜜蜂。最後,他實在累得不行了,痛苦得大哭起來,哭了兩聲,又趕緊停止了哭,再啃兩下小蜜蜂,然後再哭。
孩子到口的敏感期就會像在其他敏感期一樣,全身心投入地用嘴巴去認識、去探索他所注意的所有的物品。
我們了解到孩子這樣的行為是為了探索這個世界之後,我們怎樣幫助孩子呢?我們是不是隻給他一樣東西,讓他啃到不再啃了?或者給他一大堆東西,讓他每天從裏麵選一個?或者每天都給他換一個新的物品,去擴大他的探索領域?哪一種能夠更好地幫助到孩子?這展示了一個家長的水平。
實際上,人類一生的發展模式和對待新事物與舊事物的興趣模式都與3個月的孩子幾乎相同。了解孩子從小到大所有的發展模式,也就知道該怎樣才能更恰當地幫助孩子,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第一個使用的器官是“口”,實際上使用口的時候是需要手的配合的,為了讓孩子能夠更早地使用到自己的手,還要讓孩子自然地先吃到自己的手。嬰兒知道嘴裏吮吸的那個東西就是自己的手,而手感覺那個吸吮東西的就是自己的嘴,需要很長的時間。在兒童心理學上管這種認知叫作“跨通道認知”。這一點,對於初生兒的發展非常重要。眼睛看到的東西可以讓嘴巴去啃,嘴巴啃到的東西用手去觸摸,然後給眼睛去看,這樣嬰兒就習得了跨通道認知。
當嬰兒3個月的時候,正到了口的敏感期最明顯的時候,這時候他已經能抓到物品,送到自己的嘴巴裏,並且他會用手去抓他們看到的喜歡的物品,然後送到嘴裏,他的大腦會自然地進行跨通道的統合。
總結一下,在孩子口的敏感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給他太多的物品,讓他不知道選擇哪個好,使他不能持久地對一個物品進行探索。一般最多給三個物品供他選擇,三個物品應該是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如果嬰兒喜歡三個中的某一個,那麼每天給嬰兒的物品中,必須要有嬰兒喜歡的一個物品。當孩子不再喜歡時,就換掉這三個物品其中的兩個,留下一個作為與舊感覺的連接,不要把三個物品都換成新的。
2.大自然的發展規律使得嬰兒喜新厭舊,他對一個物品會很快地習慣化,習慣化的結果就是對那個物品視而不見,有時甚至對媽媽的臉也會這樣。當出現一個新的物品時,嬰兒馬上就會開始注視那個新的物品,在安靜地注視了一會兒之後,就開始探索它。我們管“視而不見”的現象叫“習慣化”,管新物品出現後嬰兒對新物品的注視叫“去習慣化”。所以家長要仔細地觀察孩子,給孩子配合好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的節奏,並在去習慣化的時候,為孩子留下靜默的時間。
3.不要在孩子還沒有出現習慣化的時候,就不斷地給孩子更新物品,不斷地在他麵前出現新的麵孔,這樣過於繁雜的刺激會使孩子感到緊張、焦慮、容易疲勞。在這種情況下,嬰兒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很快讓自己睡著,或者不停地大哭。
4.在口的敏感期時,將孩子用嘴啃的物品盡量洗幹淨,但不必消毒過嚴。孩子體內的抵抗力需要增加,沒有使用過的抵抗力不叫作健康,不會有力量,所以一般的洗滌就可以了。
另外還要把握好節奏,在孩子吃飽了還沒有睡著的時候,給他們工作並適當地練習俯臥,來增加他們的臂力,為9個月之後的爬行做好準備。
年輕的新媽媽在收到很多不同的指導後,可能會對自己天然的母性產生疑惑,開始用思想控製自己的本能。所以我們需要給新媽媽一些肯定的答案,使得這些初為人母的人知道自己的本能是對的,從而不要接受太多的所謂合理化建議,搞得產生迷茫和焦慮。一般市麵上出售的國外的大學專家團體寫作的育兒書是比較可信的。
很多老人可能會告訴新媽媽:要製止孩子吃手,將來吃成習慣不得了,啃那些東西是不衛生的,吃手是壞習慣,還會造成孩子的牙齒長得不整齊……當新媽媽聽從了這些指導,就開始想辦法製止孩子吃手,孩子用來吃手的力量是非常強大和固執的,因為那是像種子發芽一樣,是大自然的規律。當家長一次次將孩子的手從嘴裏拿開,將孩子正在嘴裏啃的物品強行拿走,孩子會發瘋般地再去找另外一個物品。這時如果家長相信孩子將來的牙齒會有壞習慣,不顧孩子精神的痛苦,一次次去阻止,就使得孩子丟失了第一個階段的工作機會和第一個階段的發展。不相信孩子的天然的發展行為就是不相信孩子,不相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