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2-3歲:探索事物與人的關係(1 / 3)

可是,當他再一次伸出手時,卻怎麼也按不到,這是怎麼回事?他真的不知道這是怎麼了!他曾經是按到的,他不相信自己按不到,於是努力按還是按不到,他氣壞了,於是大發脾氣,哭得都嘔吐了。爸爸和媽媽還在他耳邊大吵,爸爸在罵他:“看,說你夠不著夠不著,你非要自己夠,還哭!”媽媽在吵爸爸:“你幹什麼呀?不是給你說過嗎?你幹嘛朝孩子喊?”可是這時更讓他生氣的是,爸爸一把把他抱起來,拉著他的手,按到了按鈕,電梯門被打開了。他簡直要氣瘋了,他大哭著:“不要!不要!”他要站在地上自己按。於是他瘋了一樣地要求出電梯,讓電梯門關上再重新回到剛才。

可是任憑他怎麼哭,也無法回到剛才,他簡直覺得沒法活了。這時突然自己的屁股被爸爸狠狠地打了兩下,他嚇壞了,嚇得都忘記了哭。但這時爸爸和媽媽吵起架來,他們變得特別可怕,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了?怎麼這麼困難?

想必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因為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身高與電梯門的高度之間的關係,更不理解自己的願望與自己的實際條件的關係,所以他們無法判斷整個事件問題出在了哪裏,但是孩子們隻知道自己的願望。為了確保人類能按照每一個不同人的特質來發展,大自然必須設計人類在建構自己的自我時,要固執地按照自己也不知道的要求去做。

在這之前,孩子們的智慧還很少有要求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在智慧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孩子會出現一個質的飛躍。就像我們前麵的案例裏講的孩子,之前他的智力和經驗沒有使他發現自己按按鈕和大人按按鈕之間的差別,也就是在某一時刻他突然發現了,這就是飛躍。由此看來當孩子出現如案例中那種不可理喻的情況時,做家長的應該感到高興,為了孩子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為了孩子有了頓悟,我們打他們、罵他們,這聽上去很不可思議。在案例中做錯事和不懂事的是家長,不是孩子。

到了2歲之後,如果孩子想把凳子按照自己設想的樣子搬起來,在搬的時候,由於凳子的光滑或者沉重,沒有如他設想的那樣被搬起來,他會為不如願而大哭。

越接近3歲,這種跡象越明顯。他們像一個天生的完美主義者,非要要求自己的行為、身邊的物品與自己的設想相一致。實際上這是因為經驗過少而恪守一種經驗造成的,在沒有經驗的時候,不會產生比較,他們也不會痛苦;在經驗多了之後,他們會判斷已有的經驗是否合適現有的行為,他們會找到失敗的原因,所以也不會痛苦。隻有在這個時期,他們所具有的經驗,比沒有要多,比夠用又少,所以造成了他們的執拗。這也是人們所說的難對付的2歲,尤其到2歲半之後這種情況更加嚴重。

可是,當他再一次伸出手時,卻怎麼也按不到,這是怎麼回事?他真的不知道這是怎麼了!他曾經是按到的,他不相信自己按不到,於是努力按還是按不到,他氣壞了,於是大發脾氣,哭得都嘔吐了。爸爸和媽媽還在他耳邊大吵,爸爸在罵他:“看,說你夠不著夠不著,你非要自己夠,還哭!”媽媽在吵爸爸:“你幹什麼呀?不是給你說過嗎?你幹嘛朝孩子喊?”可是這時更讓他生氣的是,爸爸一把把他抱起來,拉著他的手,按到了按鈕,電梯門被打開了。他簡直要氣瘋了,他大哭著:“不要!不要!”他要站在地上自己按。於是他瘋了一樣地要求出電梯,讓電梯門關上再重新回到剛才。

可是任憑他怎麼哭,也無法回到剛才,他簡直覺得沒法活了。這時突然自己的屁股被爸爸狠狠地打了兩下,他嚇壞了,嚇得都忘記了哭。但這時爸爸和媽媽吵起架來,他們變得特別可怕,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了?怎麼這麼困難?

想必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因為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身高與電梯門的高度之間的關係,更不理解自己的願望與自己的實際條件的關係,所以他們無法判斷整個事件問題出在了哪裏,但是孩子們隻知道自己的願望。為了確保人類能按照每一個不同人的特質來發展,大自然必須設計人類在建構自己的自我時,要固執地按照自己也不知道的要求去做。

在這之前,孩子們的智慧還很少有要求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在智慧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孩子會出現一個質的飛躍。就像我們前麵的案例裏講的孩子,之前他的智力和經驗沒有使他發現自己按按鈕和大人按按鈕之間的差別,也就是在某一時刻他突然發現了,這就是飛躍。由此看來當孩子出現如案例中那種不可理喻的情況時,做家長的應該感到高興,為了孩子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為了孩子有了頓悟,我們打他們、罵他們,這聽上去很不可思議。在案例中做錯事和不懂事的是家長,不是孩子。

到了2歲之後,如果孩子想把凳子按照自己設想的樣子搬起來,在搬的時候,由於凳子的光滑或者沉重,沒有如他設想的那樣被搬起來,他會為不如願而大哭。

越接近3歲,這種跡象越明顯。他們像一個天生的完美主義者,非要要求自己的行為、身邊的物品與自己的設想相一致。實際上這是因為經驗過少而恪守一種經驗造成的,在沒有經驗的時候,不會產生比較,他們也不會痛苦;在經驗多了之後,他們會判斷已有的經驗是否合適現有的行為,他們會找到失敗的原因,所以也不會痛苦。隻有在這個時期,他們所具有的經驗,比沒有要多,比夠用又少,所以造成了他們的執拗。這也是人們所說的難對付的2歲,尤其到2歲半之後這種情況更加嚴重。

這一個階段,蒙台梭利稱之為“執拗敏感期”,兒童執拗期的狀態要一直延續到3歲半之後。經過很多這樣的碰壁之後,兒童才會逐漸懂得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與人之間的關係,知道哪些是他自己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人無法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