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媽媽下班後一臉疲憊、一臉煩躁地走到家門口時,會挺起胸,讓笑容回到臉上,然後走進家門。看到孩子正在那裏玩耍,愛的感覺一下湧上心頭,媽媽立即衝到孩子麵前,用超級快樂和超級親切的狀態對孩子說:“哇,寶貝,媽媽回來啦,你在玩什麼呢?”然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孩子的遊戲中並占據了主導地位,同時開始欣賞起自己的能力。這些能力創造出那麼有意思的遊戲,看上去孩子要比剛才一個人玩耍時快樂得多,情緒也高漲得多了……

時間到了,媽媽該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於是就告訴孩子應該去找奶奶,媽媽要去做某事,不能陪他玩了。這時孩子就會非常失落,就像被惹起了饞性又吃不到東西的那種人,孩子內心會感到非常委屈和悲涼。不滿和不愉快慢慢積聚在心中的孩子,以後隻要跟媽媽在一起,就會找機會發泄情緒和胡鬧,或者軟塌塌的沒有力量,不願意自己工作,隻等著媽媽回來跟媽媽一起玩。

實際上這個媽媽用孩子滿足了自己的願望,使自己良心不再受到譴責,卻剝奪了孩子擔當主角的工作,使孩子配合自己,而且不滿足孩子對興趣遊戲的需要。這樣的愛是索取的愛,這樣的家長是索取者,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利用孩子。使用這種愛的家長一般都有以下幾種心理:

一種是覺得自己工作很忙或者長期工作在外,與孩子相處時間太少,認為自己給孩子的時間不夠而心存內疚,想盡力地彌補孩子。

一種是認為自己身上的一些東西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內心找不到真愛,並且發現自己身上有跟愛的概念相違背的模式,擔心暴露出來會傷害孩子。雖然自己在別人麵前是個淑女,很溫柔可愛,但發起脾氣來很潑、很刁,卻不想讓孩子知道這種狀態,就會表現出自己是一個愛孩子的媽媽。

一種是從小比較矯情,習慣於矯情和做作。自己把自己的形象設計成一個可愛的、嬌滴滴的、人見人愛的女生,內心總在完善自己想象中好母親的形象,總把孩子作為配角,讓孩子幫助自己完成一位好母親的形象。這樣做的母親一般都對自身隱藏的某些習性不認可或感到恐懼,從而用好母親的形象來驅除自己的恐懼。這樣的媽媽非常會愛孩子,把愛表演得淋漓盡致,但這不是從本質上愛孩子,孩子不會接收到愛。

如果孩子不能從這些愛中獲得真正的心靈涵養,就會像隔靴搔癢,使孩子感受到煩躁和不滿足。於是孩子精神空乏,沒有心力,表現出不斷索取愛或物品的行為,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會大發脾氣,或者哭泣。

求助型的愛

家長自己從小也是被嬌生慣養大的,或者家庭狀況非常糟糕,使得他自己懼怕麵對任何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並且自己發現自己不自信,沒有力量,在內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擋一切,並把自己保護起來。當一個成年人無法被另外的人時時刻刻這樣保護著,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衝突時,他們就感到活著非常困難和不安全。這些希望受到保護的欲望會轉化成對孩子的行為,把自己得不到的那種愛給孩子,把自己需要孩子當成孩子需要自己。他們非常緊張,會假定孩子有許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煩惱和不良情緒。

這位媽媽下班後一臉疲憊、一臉煩躁地走到家門口時,會挺起胸,讓笑容回到臉上,然後走進家門。看到孩子正在那裏玩耍,愛的感覺一下湧上心頭,媽媽立即衝到孩子麵前,用超級快樂和超級親切的狀態對孩子說:“哇,寶貝,媽媽回來啦,你在玩什麼呢?”然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孩子的遊戲中並占據了主導地位,同時開始欣賞起自己的能力。這些能力創造出那麼有意思的遊戲,看上去孩子要比剛才一個人玩耍時快樂得多,情緒也高漲得多了……

時間到了,媽媽該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於是就告訴孩子應該去找奶奶,媽媽要去做某事,不能陪他玩了。這時孩子就會非常失落,就像被惹起了饞性又吃不到東西的那種人,孩子內心會感到非常委屈和悲涼。不滿和不愉快慢慢積聚在心中的孩子,以後隻要跟媽媽在一起,就會找機會發泄情緒和胡鬧,或者軟塌塌的沒有力量,不願意自己工作,隻等著媽媽回來跟媽媽一起玩。

實際上這個媽媽用孩子滿足了自己的願望,使自己良心不再受到譴責,卻剝奪了孩子擔當主角的工作,使孩子配合自己,而且不滿足孩子對興趣遊戲的需要。這樣的愛是索取的愛,這樣的家長是索取者,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利用孩子。使用這種愛的家長一般都有以下幾種心理:

一種是覺得自己工作很忙或者長期工作在外,與孩子相處時間太少,認為自己給孩子的時間不夠而心存內疚,想盡力地彌補孩子。

一種是認為自己身上的一些東西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內心找不到真愛,並且發現自己身上有跟愛的概念相違背的模式,擔心暴露出來會傷害孩子。雖然自己在別人麵前是個淑女,很溫柔可愛,但發起脾氣來很潑、很刁,卻不想讓孩子知道這種狀態,就會表現出自己是一個愛孩子的媽媽。

一種是從小比較矯情,習慣於矯情和做作。自己把自己的形象設計成一個可愛的、嬌滴滴的、人見人愛的女生,內心總在完善自己想象中好母親的形象,總把孩子作為配角,讓孩子幫助自己完成一位好母親的形象。這樣做的母親一般都對自身隱藏的某些習性不認可或感到恐懼,從而用好母親的形象來驅除自己的恐懼。這樣的媽媽非常會愛孩子,把愛表演得淋漓盡致,但這不是從本質上愛孩子,孩子不會接收到愛。

如果孩子不能從這些愛中獲得真正的心靈涵養,就會像隔靴搔癢,使孩子感受到煩躁和不滿足。於是孩子精神空乏,沒有心力,表現出不斷索取愛或物品的行為,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會大發脾氣,或者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