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型的愛
家長自己從小也是被嬌生慣養大的,或者家庭狀況非常糟糕,使得他自己懼怕麵對任何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並且自己發現自己不自信,沒有力量,在內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擋一切,並把自己保護起來。當一個成年人無法被另外的人時時刻刻這樣保護著,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衝突時,他們就感到活著非常困難和不安全。這些希望受到保護的欲望會轉化成對孩子的行為,把自己得不到的那種愛給孩子,把自己需要孩子當成孩子需要自己。他們非常緊張,會假定孩子有許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煩惱和不良情緒。
這種媽媽動不動就撫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關懷和同情的神情,內心有種強烈的情感,隻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邊,就有一種非常舒服的、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覺。所以她們的眼睛總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懷裏就什麼都不需要了,就像愛寶石、用寶石來填充自己的愛一樣。這種媽媽是在拿走孩子的可愛,去填充自己,用孩子給自己力量,而不是在給孩子力量。她們隻顧感受孩子帶給她的舒適,顧不上去思考怎樣幫助孩子,怎樣為孩子的發展去貢獻和付出。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成人的懷抱讓孩子非常舒適,孩子能夠接觸到的隻有成人的身體,在別人的懷裏,孩子手、眼、耳朵、身體都處於神遊狀態,時間久了,被抱著就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模式。由於沒有使用感覺器官,孩子甚至對抱他的人都不再有感覺,對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能力也沒有認知,更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事物,不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和探索給自己精神帶來快樂,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遊戲。
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孩子在群體中的狀態跟自閉症孩子極其相似,對身邊的孩子和群體氛圍沒有感受,對別人與他的交往也不理解,無法自己進入工作狀態和探索狀態,隻會持續地做一個重複動作。如果沒有人幹涉,就會一直做下去。他們甚至分不清自己的爸爸與另外一個陌生男人的區別,也分不清自己的媽媽與別人媽媽的區別,甚至媽媽站在身邊都沒有認出來。
到了3歲多,他的語言機能已經完善,但是他不知道語言是用來跟別人溝通的,因此經常自言自語。與自閉症不同的是,他的自言自語與他的行為相關,並且是在表達;他會回答別人的問題,不像自閉症孩子那樣老重複別人的問話;他經常眼睛看著天空的某一個角落,出現神遊狀態,如果沒有人幹涉他們,他們會整整一上午都處於這種狀態;他的行為發展嚴重滯後,當有人對他進行物品的刺激時,已經2、3歲的他可能隻會做9-10個月嬰兒的探索工作。
這個孩子原本是與其他孩子同樣,沒有缺陷,但是被家長不正當的愛害成了這個樣子,我們很難想象將來他的智力水平和生存能力能夠趕得上那些正常發展的孩子。在幼兒園裏,這樣的孩子需要一個專門的人每時每刻跟在他們身後。當他神遊的時候,用物體對他進行人為的肢體刺激,逐步將他的感覺拉回身體中,使他關注身邊的事物。
拿孩子來補充自己能量的愛,對孩子傷害是極其大的,成人一定要使自己獲得成長,讓自己有力量,才能夠幫助到孩子。
當母親把自己的軟弱無力傳導給孩子,孩子也會感到自己沒力量,於是害怕離開成人的身體,不肯走向獨立。這種愛等於剝奪了孩子獨立的需求,使孩子嚴重依戀成人的身體,不去探索和工作,製約了孩子的發展,使孩子也成為沒有心力的人。
焦慮型的愛
內心已有焦慮的傷痕、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焦慮的人,當有孩子後,就將焦慮源轉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與孩子有關的事務上尋找可焦慮的事情,不斷要求別人和孩子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某些狀態,以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
這種人以為自己內心的擔心全是為了孩子,其實焦慮早已存在,隻不過有了孩子後,焦慮自然就會投射到孩子身上。凡是與孩子有關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種細節去為孩子擔心,還以為這是在愛孩子。
這類家長因為童年的成長有問題,給內心造成一定的焦慮和恐懼,老覺得天要塌下來了,他們會把焦慮投射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有了孩子後,會把所有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最重要的事情。隻要離開孩子,他們就會成天擔心,惶惶不可終日。見了孩子就急不可耐地拷問孩子,孩子掉了兩滴眼淚,馬上就沒來由地問孩子是不是有人打你了,是不是有人欺負你了,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說一遍。
這種每天把所有受傷害的機會都說一遍的做法,等於訓練孩子尋找使自己受傷害的機會,這對孩子的傷害反而是非常大的,孩子會因此成為受傷害的狂想者,會變得對傷害非常敏感。將來他一旦成為受害者,就會憤世嫉俗,認為社會對他不公,他們會在生活環境中專門尋找傷害自己的人。如有人從他身邊走過碰他一下,或者這個人打了別人,他都會認為這個人在傷害他,因而悲傷和憤懣。這樣的人一般很難創造幸福生活,因為他們已經把自己練習成一個受害者,他們幾乎與幸福生活無緣。
焦慮型的家長使身邊所有人都緊張,這種緊張氛圍無疑會造成孩子的焦慮,這種焦慮會埋藏在孩子的潛意識中不被發現,將來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掉孩子的心力,使孩子成為一個不被群體接納並且脾氣怪異的受害者,給孩子的一生都帶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