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來忙嗬斥孩子:“沒大沒小!奶奶說的意思,你根本沒明白。我講個故事給你聽,看你能不能悟出什麼名堂來?李廣將軍,隴西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時做過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虜獲最多,做了漢朝的中郎將。李廣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們都是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他衝鋒陷陣、殺寇立功和與猛獸搏鬥英勇救駕,因而文帝說:‘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時候,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哪還用說呢!’李廣將軍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致使匈奴人聞風喪膽,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然而,這位戰功卓著、倍受士卒愛戴的名將,卻一生坎坷,終身未得封爵。這就是李廣難封的故事。”
曉萍聽得津津有味,她眨巴眨巴眼睛說:“我學過《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老師說,李廣將軍武藝高強,一箭射進石棱之中,真是神武蓋世。”
**推了推厚眼鏡片,誘導她:“你說,這麼大一個有本事的人,他怎麼沒封侯呢?”
“封侯是什麼?”曉東抬起黑豆豆,一臉疑惑。
“封侯啊——”**一時還有點蒙圈。
“快說。不說。你別喝酒。”劉豔梅沒想到曉東一個幼稚的問題,問得**出黑汗了。
“封侯啊,是古代封拜侯爵。”韓寶來趕緊救應老同學。
“侯爵是什麼官?”小新也加入了刨根問底的行列。
“封侯一般指封爵。古代做官一般不能世襲,所以官員的後代也會落魄,有‘富不過三代’之稱,而封爵之後,能夠世襲爵位,代代‘吃皇糧’,所以封爵是當時人們的終極奮鬥目標。古代爵位各個時期都不同,最早的封侯就是周朝的爵位,分為‘公、候、伯、子、男’五等。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對功臣大加封賞,其中封的最多的就是侯爵,比如留候張良,淮陰侯韓信。所以後人將封爵都通稱為封侯了。而劉邦後來將七個異姓王誅殺之後,曆朝曆代都基本不再封異姓王。所以封爵就成了人們最終的奮鬥目標了。當然並不一定是封為侯爵,比如明朝張輔就是英國公,公是公爵。現在有很多玉器美其名曰‘代代封侯’,意指吉祥如意,延伸為代代封候,即代代相傳,圖得就是吉祥,另也是增加賣點一個重中之重!”
“哇,韓寶來,你研讀曆史沒有白研讀,果然長學問了!”**聽了韓寶來的解說,那是讚不絕口。
“高手!高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劉小昆也深為歎服。
陳老爹是讀過舊式學堂的,他對經、史、子、集中的典故了如指掌,他沉吟片刻說:“其實這是一個曆史公案,李廣難封還有複雜的原因。寶來,你可有研究?”
“我們喝酒,大家共同喝一杯,我就說一個原因。好不好?”韓寶來也是年輕氣盛,偶爾興來所至,也想賣弄一番,何況可以給孩子們做個讀書的榜樣。
“行。我倒酒。”陳桂山對於讀書,他是門外漢。
“一說,李廣軍功不夠。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當時封侯的標準: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或者斬敵千人以上;或者攻城掠地,開疆辟地。李廣軍功都算不上。”
“嗯。”陳老爹頷首同意,大家共同喝一杯。韓寶來自己也不例外。
“二說,李廣自負。因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內非不中不射,常常由於這個原因離敵人太近而被圍困,守城時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守軍去追匈奴的三個射雕者,身為一郡之守卻離開職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個射雕者,從此行為中可看出李廣欠缺大局觀,事情考慮不分輕重緩急。如若射雕者為誘敵之計,匈奴在李廣離開後的夜裏前來偷襲,後果又將會何等慘重。從這一點上看李廣為將有所欠缺韜略。”
“嗯。”陳老爹再次頷首讚同。喝第二杯。
“三說,李廣治軍法度不嚴。李廣主張人人自便,幕府文書極盡簡便。這樣雖然方便了士兵個人,卻散漫了軍隊整體。從考古出土文書中我們得窺西漢幕府文書之內容,其中詳細到每個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麼病,用了什麼藥,哪個時間段誰替換了誰的崗位等等一係列內容。麵麵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監控錄像。這樣無論出了什麼事情都具體到時間和個人。而李廣嫌這些文書麻煩,這樣就直接導致了一些情況無法及時了解。而軍隊最重要的莫過於整體素質,不願受苦的士兵在寬鬆的環境下又如何能達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行軍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