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麵成千上萬的婦孺老幼恐懼絕望地看著眼前景象,慢慢轉回身形,無助的看向了包圍過來的騎兵部隊,放棄了生的希望,乖乖坐到了河堤周圍,等待著生死判決。
等主力部隊上來,申無忌已經將兩萬多匈奴家眷安置妥當,並且給與了一些生活救濟。當看到申無忌懷裏抱著的嬰兒,胡淵一陣羨慕,接過來很是溺愛了半天,直到有士兵彙報說,發現了十幾個無家安置的嬰幼兒,這才急忙將孩子塞到申無忌懷裏,急忙跟著報信的士兵朝附近的衛生隊跑去,那架勢簡直是急於見到自己久未謀麵的兒子一般,讓申無忌等人一陣好笑。
伊犁河穀,位於中國大西北邊陲地區,包括伊寧市 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昭蘇縣、霍城縣等縣市,麵積遼闊,區位重要,自然環境優美。河穀北、東、南三麵環山,北麵有西北東南走向的科古琴山、婆羅科努山;南有北東東,南西西走向的哈克他巫山和那拉提山;中部有烏孫山、阿吾拉勒山等,構成了“三山夾兩穀”的地貌輪廓。素有“西域濕島”、“塞外江南”、“中亞綠洲”的美稱,是中國西部最富饒的土地之一。自以來就是交通要衝,曾經為絲綢之路的北道。
與相同經緯度的其他地區比較,伊犁河穀氣候溫和濕潤,是西北內陸地區最濕潤的地區之一。伊犁河穀自然條件優越,農、林、牧業發達,動植物資源豐富,地下礦藏金屬非金屬,石油天然氣陸續得到開采,尤其是一座大型金礦的發現,為此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穀東西長360多公 裏、南北最寬處270多公裏,擁有西北地區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賽裏木湖。其中伊犁河發源於新疆天山西段北麓,下遊流經哈薩克斯坦彙入巴爾喀什湖;發源於阿爾泰山南麓的額爾齊斯河,在彙聚了布爾津河、哈巴河、克蘭河等支流之後,流經阿勒泰市等河穀內的縣市,西向流入哈薩克斯坦,與鄂畢河彙合,注入北冰洋;額敏河由東向西流經額敏縣和塔城市,至巴克圖以南流入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阿拉湖。
此外烏倫古河、奎屯河、瑪納斯河等河流,為整個河穀提供了豐沛水源,為亞歐大陸幹旱地帶的一塊“濕島”形成奠定了基礎,使之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遼闊,物產豐富,而享譽“塞外江南”美稱。
河穀周圍既有雄美的雪峰、冰川,河穀之內也有俊秀的河川,恬靜悠然的牧場,和遼闊肥沃的農耕大地。故有人說,伊犁河穀之美,源於雄壯俊秀的天山、源於聖大光明的河穀、源於靜靜飄動的伊犁河、源於恬靜妙趣生活的各族人民。
伊犁得名於伊犁河(光明顯達,形容河水在太陽照耀下碧波粼粼)漢代成為伊利、伊列等。清乾隆年間定名伊犁,取義“犁庭掃閭”(意即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裏巷掃蕩成廢墟),寓意為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
此河穀及其周邊地區自古就是我國多民族棲息之地。先秦時為塞人牧地,西漢時先為大月氏所據,後來為烏孫所在地。張騫通西域,交好烏孫國,遠嫁公主昭君和解憂給烏孫王;隋唐為西突厥及回鶻地。
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蘇定方為伊麗道大總管,進軍伊犁,擊潰了阿史那魯的十萬大軍,並兵分南、北兩路乘勝追擊進軍伊犁河穀,平定了阿史那賀魯的叛亂,再次統一了西域。在其地置州、府,隸屬安西都護府;公元702年改隸新置的北庭都護府。
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實行了有效的統治政策,既不加歧視,有尊重民族特點,任用當地西突厥首領擔任都護府各府州都督,特許世襲罔替。同時各都督與唐朝政府的正式官員同等待遇,領取俸祿,處理當地行政事務。又唐朝設官軒守,征收賦稅外,還加強了軍事部署 ,從內地調撥了大批軍隊駐防伊犁,統屬北大庭大都護府指揮。有效的加強了邊地統治,加強了伊犁同內地緊密聯係,維護了國家統一,地方安定,促進了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暢通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