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永福(一)
夜已深,周氏回屋睡了,莫敵也早就拉滅了廳堂裏唯一的那盞電燈,莫敵的經濟一直不寬裕,省得一分是一分。來到門廊裏坐下,在如水的月光裏,看看在雲中漫步的彎月,看著隱隱約約的星星,思緒,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
麵前的這幅場景,是第幾次出現在莫敵的腦海中,莫敵已經記不清楚了,隻知道有一段時間,隻要一閉上眼睛,出現在麵前的就是這個畫麵。那是桂林百壽一個叫坳上的小山村,坐落在山穀之中,四周青山環繞,山腳下一垌肥田,一條小西河從村子邊流過,把自己家那幾十畝土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糧田。不知道是何年何月自己的祖先來到這個地方,更不知道自己的家族在這裏生活了多少年多少代,隻知道,靠著這幾十畝田地,養活了一代又一代莫家人,也使得莫家成為了坳上村的大戶人家。
自己就出生在這條小河邊,在這條小河邊長大,遊泳捉魚,追逐嬉戲,一直長到十五歲離開家鄉。
離家那天早上的情景還曆曆在目,父親那天很生氣,隻因為自己沒有把父親布置的作業完成,那篇可惡的《出師表》,成了自己學童時代的最後一課。
父親莫明華算是當地的名人,而且是當地讀書最多的人,在擔任百壽縣縣長的族叔莫需庭的關照下,父親擔任著百壽縣城的小學校長,受到當地所有人的敬重,按照莫縣長大人的說法,縣長大人出門,沒有人敲鑼清道就沒有人回避,校長大人出門,雖然沒有鳴鑼開道,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恭敬的讓道見禮,這就是文化的威力。莫敵從小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在父親的四個兒子中最得看重,父親也希望莫敵在儒學上多下功夫,將來接過自己的衣缽。
然而事與願違,莫敵雖然讀書頗有天賦,然而他更願意跟著叔叔莫少華練武功,他認為太平盛世習文,『亂』世更宜習武,如今之天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更應該練出一身功夫,往小了說可以保自己出入平安,往大了說為自己搏出一個光明的前程。叔叔莫少華身手強悍,在永寧州一帶,少有敵手,三十五六也不成親,每天在河邊練棍打拳,當地人稱之為莫打手。莫敵還沒有開蒙讀人之初『性』本善之前,就已經成了叔叔的跟屁蟲,十五歲練了十年功夫,刀槍棍拳均有涉及。雖然個子一直不高,人也長得瘦瘦弱弱,力量卻是不差,功夫更是驚人,打架鬥毆在百壽一帶少有敵手,永寧一州,沒有人膽敢叫他的小名莫永福,更沒有人願意叫他的大名莫天縱,隻是叫他的匪名莫敵。
頭天晚上,變態的父親留了作業,讓莫敵第二天一早背誦出《出師表》全文,隻因為當縣長的族叔要求中午去永寧州背誦給前來百壽征兵的桂軍軍官聽,以圖顯示一把百壽一地的文化氛圍。莫縣長的拍馬遛須把莫敵氣個夠嗆,想顯示文化這些東西,讀個唐詩宋辭也就足夠,長長一篇《出師表》,豈是一個早上就能背完的,於是幹脆把書本扔在一邊,一大早,又跟著叔叔去了河邊。
從河邊回來,迎麵看到的是父親那張黑得滴水的臉孔,緊接著就是手裏那條棍子,分明是大門上那條長長的門栓,這條足有十幾斤重的木頭,一旦打到人身上,不把脊梁骨打斷才怪。
“永福快跑!”叔叔高叫。
儒家教育是很有規矩的,在長者責罰後輩時,並不需要後輩完全忍受,弟子曰:小杖受之,大杖走之,眼看情況不對,跑路是必須的。莫敵立即醒悟過來,轉身就跑,看著氣極敗壞的父親把門栓當成拐棍,站在門口直跺腳,繼而破口大罵:“你個小崽子敢跑,怎麼時候回來,我怎麼時候打斷你的狗腿。”
莫敵這一跑,就是二十五年。
叔叔拿過父親手裏的門栓,勸說著父親,拉著父親進了院門,莫敵才放慢了腳步,走回到河邊。練了一早的功夫,早就餓得肚皮貼背心,再跑了這一陣,更是感覺到餓意攻心,在河邊的紅薯地裏掏了兩個紅薯,在河邊洗洗,三口兩口吃了下去,然後信馬由韁沿著小河向下遊走去。莫敵知道,每次父親發了大火,自己照例應該躲出去幾天,在母親的勸解下,父親漸漸就會氣消,隻要過後自己再誠懇的承認錯誤,父親就會不再追究。
隻是這幾天的日子怎麼打發,是個麻煩事,白天要吃,晚上要住,平時還可以在縣裏族叔家跟幾個族兄弟混,這次,事件就是從族叔那裏引起,可不敢再去找他們的麻煩。
河水轉了兩個彎又下了兩個灘,穿過一片稻田,古稱永寧州的百壽縣城出現在了麵前。走進南門口,莫敵發現,今天的永寧州與往常有點不同,平時很熱鬧的菜市場靜悄悄,反而是平時靜悄悄的縣衙前的廣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走近一看,原來是在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