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血火(五)
在徽州等了五天,終於等到了從鷹潭送過來的汽油,作為獎勵,兩輛運輸汽油的美國道奇也加入了莫敵1056團的行列。
這幾天的張義純,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早已惶惶不可終日,因為日本人在津浦路南線上的進攻已經進入了白熱化,每天都有部隊開往那一帶,每天都有傷亡的報導,按此情形,津浦路仿佛成了第二個淞滬戰場。
津浦路的軍情變化,完全出乎中國軍委會參謀總部的預想,在程潛何應欽白崇禧蔣介石看來,日軍在華東得到了南京,在華北占領了太原,還把山東全境納入了囊中。消化如此巨大的麵積需要時間,而這個難能可貴的時間正是給中國軍隊療傷的大好時機,同時也是請國聯調停的最好時間。沒有想到,日本人並沒有滿足於現狀,而是在過完大晦日後,立即就開始進行津浦路的疏通工作。
國軍參謀總部的預想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在1937年11月中占領南京後,日本參謀本部製訂了“對華消極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準備在整頓、補充及擴大軍事實力後再發動大規模進攻,“爾後轉為徹底的收縮態勢”,並規定了占領地區的限製:“華北方麵,黃河以北及山東大部;華中方麵,蕪湖、杭州以東的江南”。接下來的重點工作是對已經占領區進行強化統治,力圖打造第二個滿州國和第二個台灣,而不是盲目擴大戰果,所謂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地要一塊一塊的占。
但是,華東和華北的順利進展,侵華日軍開始妄自尊大盲目驕傲起來,認為獲得全部勝利已經近在眼前,特別是以寺內壽一為首的華北方麵軍高級將領,因為不戰而占領山東,更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認為隻要皇軍所指,必定傳檄而下。華中方麵軍在占領南京後,基本上沒有遇到大規模的對抗,也片麵認為中國軍隊的主力在滬寧作戰時已經消耗殆盡。因此,對參謀本部的決定也同樣表現出強烈的不滿,認為以現有兵力即可戰敗中國軍隊、迫使國民『政府』屈服。
自1937年年底以來,華中和華北兩個侵華方麵軍司令部曾多次向大本營提出,為使華北、華中連結起來進行徐州作戰以及對武漢之敵施加威壓、從而占領黃河南岸據點(鄭州、開封等)的重要『性』,多次申請要向徐州方向進攻。
日本大本營認為準備尚未充分,兵力本已不足,若再擴大戰場,則兵力更形分散,對爾後作戰不利,不予批準華中方麵軍司令畑俊六的請求。複電指出:“不要被敵引誘導致戰局擴大、兵力被牽製而妨害國家全麵整理整頓……按大本營既定方針,絕對不能批準。”
華北日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和華中日軍總司令畑俊六認為打通津浦路,把華北和華東連為一體成了當務之急,置大本營的指令於不顧,以為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決定南北夾攻,盡快打通津浦路。華中方麵軍在攻占南京之後,不僅沒有收縮在長江南岸,而是在1937年12月和1938年元月,占領了滁縣、來安、六合、全椒及揚州等地,並企圖以兩個師團的兵力沿津浦路北進,以配合華北日軍在山東的作戰。
1938年元月,作為日軍華中方麵軍的急先鋒,荻洲立兵十三師團在占領塗州後,開始沿津浦路向淮河沿線進攻。第13師團部署三路大軍,第26旅團長沼田德重率步兵4個大隊、配屬山炮2個大隊,為東路,從明光渡池河,沿津浦路向蚌埠進攻;第13師團長荻洲立兵自率主力為中路,從滁縣出發,在池河鎮渡池河,由總鋪、鳳陽向蚌埠進攻;第65聯隊長兩角業作率步兵3個大隊、配屬山炮1個大隊,為西路,從全椒出發,在大橋鎮附近渡池河,經定遠、西三十裏店、年家崗,迂回至高塘湖北端之上窯地區,掩護並準備策應東路軍、中路軍的作戰。
在津浦線南,十三師團遇到了桂係劉士毅新編三十一軍蘇祖馨135師的逐次抵抗,作為桂係的頭號智囊,劉士毅表現了強大的戰力,他采取了多種遊擊手段與北進的日軍周旋,旨在拉住日軍的進攻步伐,以自己的犧牲為友軍贏得時間。在滯凝了日軍半個月後,終於在池河邊的明光,劉士毅被迫與日軍展開了血拚,劉士毅的戰力在池河邊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條池河在他的手下仿佛有了靈『性』,進可為攻,退可為守,雖然手裏隻有一個135師,卻跟十三師團在這裏糾纏了四天四夜,讓荻洲立兵大跌眼鏡。
然而,長時間的遊擊作戰,再加上明光的激戰,31軍的損失也相當嚴重,因此才命令韋雲淞率領173、174師星夜馳援補充。1938年2月3日,第31軍在池河西岸地區逐次抵抗後,向定遠、鳳陽以西撤退,日軍先後攻占臨淮關、蚌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