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敵後(十四)(1 / 3)

第九章 敵後(十四)

槍聲一起,行進中的日偽軍當即被打懵,走在前麵的一個日軍班被打成了篩子,子彈還穿著這個篩子打到了後麵的建國軍身上,在倒下三十來個建國軍後,所有的人才反應過來,立即臥倒。

這時,三十門手炮同時向臥倒在地的隊伍中段打去,那裏是日軍中軍的所在,三十發手炮炮彈同時響起,聲勢不小,彈片橫飛,日軍死傷大半。隻是手炮對建國軍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他們每個人背上都背著一個巨大的包袱,一趴倒在地,包袱就成了厚厚的盾牌,隻要不是炮彈直接在背上爆炸,普通的彈片根本穿不過包袱,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

一陣手炮過後,機槍聲竟然停滯了下來,所有還活著的建國軍都知道這是唯一的機會,一骨溜爬起來,轉身就往後跑,槍扔了不管,彈掉了不理,倒是那個沉重的大包袱不離不棄。

機槍又響了起來,這一回打得不是太密,三發點『射』,“呯呯呯!”鼓點一般,子彈離得遠了,打在日本人身上,立即就鑽進肉去,打在建國軍身上,被厚厚的包袱擋著,竟然打不進去。

五十多個日軍在前一陣密集的機槍和後一陣密集的手炮聲中死掉了大半,還有二十來個日軍擋在後麵,一副窮凶極惡的樣子,橫著槍,刺刀對準往後跑的建國軍,嘴裏大罵著,要求建國軍來一個反衝鋒。

建國軍這才意識到就這樣往回跑是不太妥當的,已經跑出了機槍的最佳『射』程,堤壩上的樹擋住了機槍的『射』擊,不再能『射』傷自己,也就停下了腳步。建國軍的營長跟幾個連長商量了一下,認為對方也就是機槍火力比較猛而已,作出了一個計劃,決定把士兵所有的大包袱集中起來,弄成一個移動的棉牆,向著對方的陣地推進,當進入手炮的攻擊範圍後,由日軍把所有的手炮集合起來,對對方的陣地進行打擊。

商議好就做,一個高兩米,厚一米,長二十米的包袱牆出現在青草湖邊的堤壩上,宛如一個奇觀,所有的人都被吸引了過去,炮手忘記了手裏的炮,槍手扔下了手裏的槍,鍾良也忍不住探出身子來,用好奇的眼光看著漸漸移近的大盾,這是什麼新式武器!

等看明白後,鍾良告訴機槍『射』手們,除了留兩挺機槍繼續保持點『射』之外,其它人員盡量隱蔽,對方隻能用迫擊炮或者手炮才能越過擋牆,要做好防炮準備。同時命令手炮排,準備發『射』。

包袱擋牆把機槍子彈有效的擋住,子彈在包袱上冒出一縷縷白煙,就是鑽不透。包袱牆靠外的那一麵,已經被子彈打得千瘡百孔,破爛不堪,好在建國軍包袱多,打爛一個又頂上一個,層出不窮。

石重在白蓮洲笑得打跌,他是很內向的人,很少這樣大笑,實在是這夥日偽軍太搞了,用這些包袱牆,就算是走到了對手麵前,也沒有辦法把對手消滅,隻能是把自己送到對手麵前等死。

吳萬年也笑得不行,對石重說:“隻怕再有一次,這夥日偽軍就『亂』了!”

石重好不容易忍住笑,對吳萬年說:“準備收官吧,我們的手槍太短,走出去丟人現眼,不夠氣派,你們到時衝出去就行,讓弟兄們喊聲大一些。”

吳萬年點點頭,轉身朝自己的隊伍走去,他這次帶出來的人馬隻有一百七十多人,還有一百三十來人跟著陶太平,不願意參加這次行動。陶太平認為,日偽軍離開望江是好事,少一個敵人在望江比多一個好,少一個敵人,就少一份力量,縣守備大隊在鄉下的小日子就會過得活動得多,因此敵人的這種調兵方略應該鼓勵而不是阻止。對於陶太平這種思想,吳萬年很不以為然,按照陶太平的想法,以後與日偽軍劃城鄉而居,大家相安無事最好。問題是這樣做,日本鬼子能被打出中國嗎?他知道陶太平與新四軍的關係好,深受新四軍先生存再發展的思想影響,才會做出這種消極的行動。他也不想一想,新四軍從江西過來,從大別山出來,口無餘糧,腳無根基,肯定隻能先生存才有可能發展,自己這些望江縣裏的地頭蛇,可完全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