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安慶(三十七)(1 / 2)

第十章 安慶(三十七)

就在第十八師團突破永淳渡口的第二天,百架飛機狂轟遷江,白崇禧因指揮失靈被免去了前線總指揮一職,桂南作戰總指揮由柳州的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繼任。接到命令後,張發奎的表情不比柳州機場的陳誠好看多少,這個爛攤子難收拾。

1940年2月4日,日軍占領上林,6日占武鳴,7日占黎塘。周祖晃撤出高峰隘,退出武鳴,日軍占領武鳴,姚純退往上林,傅仲方退往合山,,全麵棄守之前爭奪了兩個月之久的關隘以避敵鋒芒。7日,安藤利吉到達賓陽,當晚宣布“賓陽會戰已結束,應將兵力集結南寧附近”之命令,二月八日,大年三十,日軍各部停止追擊,返回南寧。

日軍的退卻,讓張發奎鬆了一口氣,從二月一日接手之後,他已經幾天幾夜沒有合眼,所麵臨的局麵,是他從軍以來之最為艱難。張發奎,字向華,廣東韶關客家人,四十四歲,一位年輕的老革命。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參加中國同盟會時他年僅十六。作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參加北伐戰爭時剛剛三十,三十一歲,因作戰有功升任第四軍軍長,一舉成為最有前途的高級軍官,之後立場不穩,多次反複,一會附蔣,一會擁汪,一會聯桂反蔣,一會助蔣討桂。九一八事變後,立場不穩的張發奎的立場變得如磐石一般穩定,那就是一個主旨:抗日。先是率軍北援馬占山,接著東援上海蔡廷鍇,因為不願意入贛討共,憤而離職出國宣傳抗日,1935年回國後,隻願意當任一個職務,就是督辦抗日防禦工事。抗戰暴發,張發奎先後出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麵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南昌等大戰,是一位民族抗戰英雄。

張發奎走馬上任後,第一個命令不是發給混『亂』中的桂南各路大軍,而是廣東韶關的餘漢謀,要求廣東境內的所有武裝,立即對粵境日軍展開全麵進攻。張發奎知道,要解廣西之圍,首先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敵十八師團和櫻田支隊拉回廣東,否則,已經超過十萬大人的日軍,遠遠不是桂軍粵軍和中央軍組成的十八萬大軍可以抵敵。

第二個命令是東路軍總指揮蔡廷鍇,不惜一切力量,截斷欽州到南寧的日軍物資補給線。接到命令後,距離邕欽線最近的175師523團首先出發,占領了崠匡一帶邕欽線公路周邊高地,新19師55團緊隨其後,指向奇靈、小董方向,占領了路東各大山嶺。西路軍188師從蘇圩翻山過嶺,進入大塘一帶,邕欽公路被切斷了數段。

新19師55團首先接敵,於大路嶺同日軍激戰,小董之敵分乘100多輛汽車向北增援,大塘之敵出動2000多人南下夾攻,欽州灣的航母派出飛機助戰,與175師和新19師在崠匡、奇靈一帶逐山爭奪。

邕欽路全線癱瘓。

第三個命令,是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集團軍鄧龍光,要求鄧龍光以最快的速度,日夜兼程,趕往賓陽。要求第35集團軍第64軍第156師從昆侖關後方實施進攻牽製,掩護昆侖關地區的其它軍隊撤出。

葉肇的三十七集團軍被擊潰後,鄧龍光的三十五集團軍就成了距離賓陽最近的隊伍,他率軍日夜兼程,終於在日軍占領賓陽後不到二十四個小時,就趕到了柳邕路賓陽北段,在賓陽和遷江之間立起了一道鋼鐵屏障,成了第一支勤王之師。鄧龍光三十五集團軍的到來,讓遷江的前敵指揮部鬆了一口氣,自己終於不會再*『裸』暴『露』在日軍麵前了。

日軍在占領了武鳴賓陽之後,停止了進攻,於二月九日起開始南撤,日軍不是不想再進一步,是因為兵力分散,後方空虛,補給困難,時時遭受攻擊,可謂舉步維艱。最重要的是廣東戰火又起,雖然餘漢謀的大規模進攻尚未成熟,但各地抗日武裝紛紛動手,一時遍地狼煙,竟有漫延之勢。日軍一零四師團成了救火部隊,四處奔走,疲於奔命。赤黨所領導的東江縱隊也不甘落後,在王作堯的帶領下先後收複大鵬半島的沙魚湧及寶安縣城南頭,並在橫崗設伏,斃傷日軍30餘名。一零四師團師團長浜本喜三郎中將火燒屁股,一天二十份電報,都是要十八師團快快撤兵。

直到二月十七日,十八師團才撤退到欽州灣,離開廣西,卻把近衛旅團留了下來。第五師團殘部、台灣混成旅團及第五師團重新編為22集團軍,退守桂南。

周祖晃率第一縱隊尾隨退卻的日軍來到高峰隘,135師對邕武公路上的高峰隘進行了嚐試『性』進攻,日軍固守據點不出。李延年第2軍、甘麗初第6軍尾追敵軍重新進入太守思隴一帶,鄧龍光率三十五集團軍進入永淳,關上了日軍北上的大門。

從欽州到小董到太平進入永淳河邊,再以大明山脈東起昆侖關西到高峰隘為界,日軍全麵收縮,一切又回到了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七日進攻昆侖關之前的態勢。

令人費解的是,自始至終,憑祥寧明一帶的第9旅團41聯隊沒有返回南寧參戰,按照在下石監視的特務團陳正信的報告,四路日軍已經數次進出越南,他們的糧食補給大多是從越南劫掠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