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野補(二十二)
莫敵在三門河還沒有出發,日軍60聯隊與172師已經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接觸。
172師是有備而戰,60聯隊被打了個冷不防。60聯隊出發之初,師團部告訴聯隊長小穀元之助,此去羅田,有如散步,國軍已經退去,此地有如真空,連赤軍的遊擊隊都沒有一支。因此,60聯隊換上了新的夏裝,刺刀入鞘,子彈入盒,連鋼盔也吊在背包上,一『蕩』一『蕩』。一路走來,60聯隊果然順水順風,到達羅田時,還得到了當地鄉紳的迎接,殺豬宰羊,享受到貴賓一般的待遇。
到了羅田,佇立在北豐河邊,流連於玉屏山前,小穀元之助竟然不願意繼續北進。整整逗留了兩天,才讓手下步兵第一大隊作為先頭部隊出發,再安排第二步兵大隊隨後,直到第五天,他自己才帶著聯隊部、第三步兵大隊和炮兵大隊押後出發。十五師團作為一個守備師團,下轄三聯隊,60聯隊也不是一個為了進攻而組建的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和一個炮兵中隊,在從日本出發時,一個炮兵中隊122人,僅有四門*步兵炮,完全隻能裝裝樣子。此次出征,為了適應山區作戰,十五師團把60聯隊的炮兵部屬進行了調整,中隊升級為大隊,在之前一個步兵炮中隊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曲『射』炮中隊,配備97式81mm步兵曲『射』炮十二門,算是小穀元之助此行最強大的新式武器。
小穀元之助的拖拉,有他的私心,他與北路的68聯隊同一天出發,68聯隊花花整整七天,還沒有走出康王寨的大山,他隻用了一天多的時間,就從團鳳走到了羅田,接下來從羅田到斑竹園,也不過是兩天路程而已,等到68聯隊走出了康王寨的大山,再去彙合也不為遲。
小穀元之助的拖拉,給程樹芬172師南下作戰提供了足夠的時間,也創造了殲敵的機會。172師才離開羅田不久,打回故地,可謂輕車熟路,應手得心。程樹芬高升副軍長,朱乃瑞照例不在172師,組織這次截擊的任務就落在172師參謀長馬拔萃的頭上。
馬拔萃,三十四歲,廣西容縣人,廣西軍校第一期畢業生,陸軍大學第十二期受訓結束後,回到中央軍校南寧分校任教,莫敵當年在南寧軍校受訓時,馬拔萃就在那裏任教,隻不過雙方沒有交集。淞滬大戰時,張光瑋在桂林調集預備隊時,把軍校中校教官馬拔萃拉進了172師,就任172師上校參謀長。在172師,因其良好的縱深概念和整體感深得師長程樹芬賞識,一直幹了三年沒有挪窩。馬拔萃縱深概念和整體感的養成,應感謝他在南寧軍校任教的時光,他從軍校第一期畢業後,留校擔任第二期第三期學生隊隊附,並兼任廣西測量局學生隊隊長。大量的測繪工作,養成了他對地形地勢有效掌握的直覺。然而,他也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他的軍銜一直沒有晉升升,當了三年參謀長,仍然是個上校。在下麵的團長都是上校軍銜的情況下,很多時候他隻能與團長們商量而不是命令。
在斑竹園召開的前敵作戰會議上,這個問題,又一次充分的體現出軍銜的權威,再一次說明軍隊裏軍銜的重要『性』。雖然是一師參座,但是無論在資曆上還是軍銜上都不能壓過四位團長一頭,說話就失去了權威『性』。更重要的是這位馬參謀長一直在師長副師長的光輝下生活,更多的工作是為主官出謀劃策,拾遺補缺,並沒有以主官的身份主持過一次完整的戰役,因此,一旦成為主官,就顯得力不從心,在戰略上體現出整體『性』結構不嚴謹,在戰術上就顯得瞻前顧後,首鼠兩端。
514團上校團長廖翰國在大洪山跟著顏僧武過足了零打碎敲的癮,一個平時不敢與日軍放對的團,在莫敵的調配下,左一下右一下,竟然把日軍調得首尾難顧,乖乖落袋,隻有被打的份,沒有還手之力。這一次,他還想這麼玩。廖翰國首先提出,沿線『騷』擾,拉出日軍小部隊,逐個殲滅。
516團上校團長黃治國則認為,在長嶺關居關而守,依靠地利,可獲得全勝。515團上校團長李皎不讚成黃治國的方案,他指出,從三野畈到斑竹園有兩條路,一條過長嶺關,一條過滕家堡,我們在長嶺關埋伏,結果人家不來,從後麵過來了,我們豈不是白玩。黃治國一時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最後還是野戰補充團上校團長盧明出了個主意,先派出師部偵察營,到聖人堂一帶確認,如果日軍走左路,我們就在長嶺關埋伏,如果走右路,我們就兵出滕家堡。
廖翰國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提出可以作為前部,在沿途『騷』擾敵人,削弱敵人,別讓他們走得如此順利。至於設伏,可以一個團在長嶺關,另一個團在滕家堡,野補團機動,日軍走哪邊有往哪邊集結。
馬拔萃在地圖上看了又看,用尺子量了又量,同意了這幾個臭裨將湊出來的方案。由516團守長嶺關,515團守滕家堡,野補團作機動,414團則沿途『騷』擾。偵察連火速出發,了解日軍行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