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野補(六十五)
第一槍打向何處,成為了譚何易和莫敵考慮的首要問題。
譚何易沒有再返回水吼,而是讓人把前線指揮部的人全部搬到天龍關,不僅免除了靳同軒每人的奔波勞累,還把莫敵羅衛拉進了前線指揮部的決策團體,譚何易頓時覺得底氣足了很多。
靳同軒指著地圖上梅城到餘井中間的皖河渡口,說:“這個地方最好,或者在河東,或者在河西,或者打半渡,或者打三分之一,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同軒的意思是打援?”譚何易問。
“是!”靳同軒回答:“打餘井已經安排了彭伍部,以我之見,彭伍打下餘井不成問題,最好的效果是打得不死不活,『逼』得梅城的日軍青木聯隊增援。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皖河西岸打一次埋伏,把增援的敵軍吃掉。不過首要條件是把劉五魁的重火力連抽回,打伏擊,他們的條件最好,有十二挺拐把子打頭,有六挺馬克沁兜尾,還有手炮轟炸臥倒隱蔽的敵軍,不出一個小時,一次埋伏就能結束。”
譚何易嘴張得很大,看著麵前這個小年輕,民二十四式馬克沁重機槍日本人稱之為死神的鐮刀,看來這把鐮刀也要握在靳同軒這種人手裏才能起作用。放在穀口陣地,放在楊創奇手裏,也就是普通的步兵部隊,最多是火力略強一些而已。
“可以!”羅衛說:“讓鍾良帶三營配合行動,進行最後的衝鋒,要讓這些新兵蛋子流點血,見點死屍,不然永遠也成不了老兵。”
莫敵笑了,靳同軒用兵用智,羅衛用兵用狠,這兩個還真是不錯的搭檔。本來莫敵是想讓歐陽錦一營去完成這個任務,一營比較老成持重,做事讓人放心,歐陽錦作為營長,四平八穩,他的營長,雖然戰力不一定比得上鍾鼎鼐二營,但是綜合能力最強。相對而言,最弱的鍾良三營,一來是新兵太多,二來是鍾良的經驗有限。鍾良營也有優勢,就是與重火力連的協作,三營不少幹部都出自重火力連,副營長是原一營一連連長王化南,參謀長兼七連連長劉漢昭,就是之前重火力連的副連長,八連連長是原重火力排的三排長農如永,九連連長是原一營一連一排排長王吉甫。重火力連連長劉五魁是之前的一排排長。各排排長也是之前的排副扶正,與三營可謂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
譚何易一個電話,把劉五魁的重火力連調走,差點沒讓楊創奇崩潰,但是軍令如山,不能違背,隻好眼睜睜看著重火力連離開防區。
在大別山腳的大仙廟,鍾良的三營與劉王魁重火力連彙合,沿著山腳的小路走到皖河上遊靠近山腳處一個叫王家橋的地方,在這裏靜等彭伍對餘井動手。
把部隊安置好後,鍾良讓副營長王化南留下掌握部隊,他帶著劉漢昭和劉五魁換上便衣,去皖河渡口察看地形。
餘井號稱三山一水六分田,一點也不誇張,皖水從大別山裏奔流而出,突然進入到平緩的穀地,急流頓時變得溫順起來。隻有在汛期,皖水才會向人們展示它暴虐的一麵,千百年來,夾雜著的泥沙,把這個穀地填成衝積平原,也養育出這塊肥沃的土地,成為極好的良田。穿流而過的皖河,給這塊良田優質的灌溉,讓這個地方成了遠近聞名的糧倉。水流平緩的結果就是河床增寬,河麵最寬處,竟然與小湖麵近似,泛舟其上,可有浩渺之意。從梅城通往餘井的大道,需要橫渡這條皖水,渡口就選擇在一個叫馬閘的地方,這裏,寬闊的河麵相對其它地方略略回收了一些,渡船往返的距離也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