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戰餘(五十八)
聽完龔慶元轉訴的莫敵意見,李本一沉『吟』了片刻,才鄭重其事的對龔慶元說,作戰從來無萬全,都有一定的賭博意識,在大勢占優的情況下就應該果斷出擊,些小細節,則可以忽略不計。如果瞻前顧後,首鼠兩端,將會坐失良機。莫敵的考慮有完善的一麵,也有太過於求全的一麵,設想,如果我們是一個團,對手也是一個團,全方位多考慮一些是應該的,但是我們是兩個團甚至超過兩個團,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考慮問題就應該簡單一些,因為在絕對的力量麵前,一切招數都是虛的。一軍之帥,一師之將,一團之校,一連之尉,思維方式截然不同。為帥者,可以策劃一場戰爭,為將者,可以指揮一場戰役,為校者,可以承擔一場戰鬥,為尉者,衝鋒在前,至於思想,應該不予考慮。這一點,日軍做得很好,軍就是軍,師就是師,以華中戰場為例,第十一軍,全麵主導華中戰場,而師團級,就隻能承擔戰役責任,至於下麵的旅團和聯隊,完全就淪為戰爭機器。有人說這是屁股決定腦袋,也有人說是不在其位而不某其政,其實簡單一句話就是思維局限。這種思維方式也充分說明莫敵的思維層次仍然停留在指揮一個團的地步,眼光有限,境界有限,還需要在團一級再錘打一段時間。李本一告訴龔慶元,電令412團派出一個營前往三河,監視肥西的日軍是否出動,同時還致電176團528團副團長莫仲慶,協助對廬江南線的防禦。同時命令138師野補團,在劉青龍413團離開萬佛湖後,接手駐地防務,成為後續部隊。如此布局,在李本一看來,已經是五個手指撿田螺,十拿九穩。
李本一對莫敵的評價,龔慶元並不十分認可,反而認為莫敵的思維更高一層,他立足於戰略,但是在戰術方麵也不輕視,最重要的是,莫敵的作戰把握『性』遠遠的高於李本一。龔慶元還不至於無聊得把李本一的意見直接反饋給莫敵,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發點不同,落著點也就不同,求同存異,未嚐不可。在龔慶元看來,李本一的說法有道理,卻並不能對此次作戰具備指導『性』,從理論上看,138師戰勝王占林團無庸置疑,但是,作戰如何進行,如何開展,從什麼地方著手,以何種方式撕開,李本一並沒有具體的說明。龔慶元也知道,這些具體工作應該由他這個參謀長來完成,問題是如今情況,知已而不知彼,作戰將如何展開?難道又要祭出國軍作戰的老招,先敲山震虎然後再見子打子。
莫敵屬於最反對國軍傳統作戰方式的人,所謂的敲山震虎,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對某一個目標進行攻擊,然後看對手的反應,針對對手的反應見子打子。這種作法最大的惡果就是化主動為被動,開始主動出擊,然後被動迎敵。對前期的要求並不多,但是隨著戰局的變化,則被動程度越嚴重,如果對手比較強勁,作戰手法略加變化,即使三倍於對手,也會被對方拖累拖殘,最後拖死。回首民國二十二年,國赤雙方在湘粵贛地區及鄂豫皖地區多次交手,國軍每次進剿,都是先敲山震虎,然後陳兵待發,靜待對方在什麼地方出現異動,則在什麼地方出擊。在井岡山,*利用國軍的這種作戰方式,麵對十倍於赤軍的國軍部隊,到處扇風點火,令國軍東奔西堵,疲於奔命,屢次無功而返。從無數次的戰例來看,進攻無效,防守無力,這種作戰方式,實在是羞辱智慧。
接下來的幾天,偵察連的報告讓廬江的敵情更加明朗化,廬江城東軍營裏駐紮的是王占林團的一營,孫誠親自出馬,化裝成菜商,把城東的軍營仔仔細細看了一遍,訓練場、軍營區、公共活動區、食堂,一一在地圖上予以注明,城東軍營,已經完全透明。通過偵察一再確認,王占林並不在廬江,在廬江發號司令的是倪道烺的嫡親外甥崔元嬉。小小一個廬江,三套『政府』班子,一套是國民『政府』委任的『政府』班子,一套是南京偽汪『政府』委任的班子,還有一套是赤黨桐廬黨委。赤黨桐廬黨委轉入地下,黨委書記是菜子湖的劉仁開,劉仁開極善偽裝,早已成了176師的獨立遊擊大隊長。至於國府委任的廬江縣長,在王占林到任的第二天就回到了重慶,138師移防廬江後,縣長一職的委任狀落到了韋介伯的頭上。
誰是真正的縣長,在這塊土地上的競爭已經半年,上半年,王占林占據了上風,在1941年清明節來臨之季,韋介伯能不能借祖先的威風,拿回廬江的統治權,目前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