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戰餘(五十九)
如果不是身在其中,莫敵真認為這是一場有預謀的軍事演習,因為雙方的配合可謂達到極致,妙到毫巔。在138師指揮部的計劃中,把廬江東城的老綠營圍而不打,或者圍而小打,目的是為了圍點打援,把王占林的增援部隊一口吃下,至於圍在老綠營裏麵的建國軍,隻需要圍上三天,內外隔絕,外麵的糧食進不去,裏麵的人出不來,自然不攻自破。
接到指示精神的韋介伯立即行兵布陣,把上峰的指示精神落到實處,偵察連早就把老綠營的地形圖繪在一張紙上,各種條件因素一目了然。老綠營的麵積算小,方圓二十幾畝,呈不規則四方形,營區有東西兩個門,其它方向都是高牆聳立,牆頭由大塊的方石砌成,上麵雖然不能跑馬,卻也可以讓兩人擦身而過,結實的女兒牆具有較強的防禦作用,有凹型的劈刀位,還有回型的出槍眼。從東門到西門一條貫通的大路,把南北分成兩個區,營區裏麵北邊是營舍區,南頭是訓練區,大路兩旁是高大的落葉喬木,清明剛過,樹上正吐新芽,可以想像,在夏季到來之際,這條大路必定是綠樹如蓋,綠蔭清幽。圍繞著老綠營是幹了水的護城河,想當年冷兵器時代,護城河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進攻的一方受到護城河的阻礙,被城頭上的弩兵居高臨下,常常無功而返,兵法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意思是沒有五倍於敵的力量,進攻很難奏效。進入火器時代後,護城區的作用越來越小,城牆擋不住炮彈的轟擊,護城河也早在槍彈的覆蓋之下。早些年,護城河外麵的樹是不留的,因為常常被進攻方所用,從而對防守方不利,這些年,隨著作戰方式的變化,樹木漸漸的又長了起來。
國民革命軍二十一集團軍四十八軍138師414團團長韋介伯此時此刻就藏身在老綠營西門外的樹林裏。
韋介伯很有自信,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裏拿下這座軍營,然而,得到的命令卻是圍而不打或者小打,這一下,讓他有了如鯁在喉的感覺,打這種仗,遠不如打一場酣暢淋漓的仗過癮。一營堵東門,二營堵西門,三營分散,布置成散兵線,繞營警戒,有人敢在圍牆上伸頭,就給他來一槍。
一聲令下,各就各位,首先打響的是414團的擲彈筒部隊,他們潛行了老綠營的北邊,找到一個理想的隱蔽位置,從容不迫的把手裏的民二十七式擲彈筒排成一行,精確計算『射』擊角度後,炮彈一窩蜂扔了進去。民二十七式擲彈筒的『射』程為220米,完全可以從北到南打穿,小小綠營,全部處於擲彈筒的『射』擊之下,如果不是因為炮彈儲量不足,僅靠擲彈筒,就可以把這個小小綠營夷為平地。
在擲彈筒的打擊之下,建國軍慌了手腳,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大家各自為政,『潮』水般從東西兩門湧出,有些空頭又手,沒有槍,有些甚至連衣服也沒有穿整齊。
兩個營的機槍,早在距離營門不到兩百米的地方布下了陣地,一看建國軍衝出,不約而同的扣動了捷克式的板機,火網立即向著營門罩去。
跑得最快,一馬當先的建國軍原以為自己的反應速度又一次救了自己,然而看到自己上突然出現幾個槍眼時,才知道,反應太快也會死人,不甘的目光最後看了一眼不遠處的機槍陣地,茫然散去。
跑在後麵的轉身跑回軍營,把身子牢牢的貼在圍牆下,這個地方最安全,子彈不會轉彎,擲彈筒彈也不會從圍牆邊直直落下。
看到軍營門口橫七豎八躺著的十幾條屍體,韋介伯笑了,這種仗太簡單,接下來,隻要守住就行,裏麵的人,借給他們一倍的膽子,他們也不敢再冒頭。
經過前兩分鍾的混『亂』,綠營裏的建國軍終於搞明白了自己的處境,被包圍了!
被一顆擲彈筒彈落在門口,彈片割傷額頭的建國軍廬江守備團一營營長很冷靜,他坐在辦公室裏,直到擲彈筒的爆炸聲告一段落,衝出兩個門的士兵被打了回來才回過神來,叫人過來給自己包紮,打水洗掉臉上的鮮血,然後才開始布置防守。首先是讓人上圍牆,從女兒牆的開口處了望,搞明白到底是什麼人來進攻自己,有多大的戰力,從之前的擲彈筒落彈量來看,應該有一個團。偽營長知道,在廬江,除了他們這個團之外,還有一個韋介伯的414團,過去的半年,大家交手次數不少,這次估計又是他們。讓機要員發報,請團長增援。
如果照往常的作戰方式,韋介伯看到對手如此倉皇而出又如此倉皇而退,必定會一股作氣,殺入軍營,想起師部的安排,韋介伯才放棄了大好時機,壓住進攻的衝動,交待了一聲,密切監視,別讓裏麵的人打了黑槍,轉身走了。
轉下來的戰鬥就比較耐人尋味,營外的人不進去,營內的人不出來,營內營外均以打黑槍為主,不時響起一聲孤零零的槍聲,有時會打中人,大多打不中,打中了,就會伴隨著衝天的罵聲。營內有圍牆,營外則有樹木,大家的目的一樣,希望增援部隊快快冒頭。
王占林一眼就識破了韋介伯在廬江的陰謀,一紙電報,上報合肥的和平建國軍師部,同時也上報巢縣的一一六師團部,電報的內容很吸引人,既然對方要圍點打援收拾自己的增援部隊,不如多送點人進去,看看對方的牙口如何,能吃下多少增援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