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戰餘(六十)(1 / 3)

第十二章 戰餘(六十)

414團的工兵排很有創意,他們在三河到廬江的公路上強征了一輛日產脫兔汽車,用工兵排自帶的堅固件,在車廂上搭了一個高達八米的了望塔,為了滿足作戰用途,在塔頂用厚木板包棉被搞了一個不到一個立方的方鬥,鬥裏可以蹲一個人,沒有頂蓋,十分簡陋。相對於簡陋的是結實,不僅刁鬥結實,汽車車廂也十分結實,車尾部和側麵用兩寸厚木板加固,保證子彈打不中輪胎也打不中油箱。

梁宜生帶著413團的擲彈筒部隊用急行軍的速度趕到東綠營時,這個建造在汽車上的了望塔正好竣工。梁宜生不顧身體沉重,親自登上塔頂,盤腿彎腰縮在刁鬥裏,十足一隻大烏龜。司機不慌不忙,把汽車慢慢倒退到老綠營的西門口,梁宜生小心翼翼伸頭一看,老綠營裏的一切,盡收眼底。

414團有二十七具擲彈筒,413團富裕一些,有三十六具,不同的是,414團的是國產民二十七式,413團的則是日產大正十式。雖然都是滑膛手炮,相對而言,民二十七式是在大正十年式的基礎上仿製開發,『性』能略強一些,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民二十七式能夠使用大正十年式的炮彈,而大正十年式就不能使用民二十七式的炮彈。413團每具手炮配備的炮彈比較多,勻了一些給之前炮彈基本耗盡的414團,六十三具擲彈筒就都可以派上用場。

隨著了望刁鬥的出現,再看到數十具手炮集結,老綠營裏的建國軍知道,這一回在劫難逃,當務之急,就是要打掉門口的刁鬥,可惜軍營裏除了三八步槍,沒有重武器,有點無可奈何,扔*距離太遠,用集束*更不可能,對方的機槍把大門口封得密不透風,別說出去個人,就是出去個耗子也難。隻好集中火力朝日產脫兔上狂掃了一通,沒有效果,子彈在『射』進棉被時冒出一縷白煙,連裏麵的木板都不能擊穿。反而被老綠營外麵414團的『射』擊手抓住機會,把圍牆上方『露』出較多身軀的建國軍士兵打翻了幾個。

六十三具手炮,十二具為一組,手炮炮彈已經進了膛,彈簧也已經壓下,隻要一扯皮繩就能擊發。隨梁宜生在刁鬥上發布命令,副駕駛室裏的傳令兵則把命令大聲轉出,各小組遵照執行。

命令:第一組,按照自己的設想,向圍牆上對著了望刁鬥『射』擊的建國軍自由發『射』。

十二顆炮彈直撲圍牆。

手炮是個好東西,早在民國二十三年,國民『政府』漢陽兵工廠就開始仿造日本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及其彈『藥』,但數量有限,僅供部隊少量列裝及軍事教育機關研究使用。抗戰爆發時,被中國軍隊忽視甚至藐視的擲彈筒給中國軍隊帶來的威脅遠遠的超過三八步槍,這個距離達到近二百米的*拋『射』器,讓中國軍隊防不勝防。中國軍隊在防禦作戰中經常受到日軍擲彈筒的猛烈攻擊,卻無有效的還擊手段。民國二十七年,兵工署命令已遷往重慶的陝西第一兵工廠籌備處,在日式大正十年擲彈筒的基礎上研製同類武器,已達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目的。以江元方為主的研究人員夜以繼日,多方攻關,終於試製出一種以大正十年式為基礎,在工藝和個別結構上予以改良的新式擲彈簡,經試『射』,效果較日式為優,特『射』程比日式稍遠,定名為民國二十七年式擲彈筒。第一兵工廠加班加點生產,迅速列裝部隊。

擲彈筒手,是步兵中的精華,刻苦的訓練可以讓他們達到彈無虛發的程度,特別是對固定目標的發『射』,雖然不能達到百步穿楊,但是八九不離十基本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