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進階(二十三)
第三回進到李家村,第一回是正經八百讀書,結果沒有讀完,去了淞滬前線。 .第二次是被鍾紀海競強弄來學校向學員分享抗戰經驗,結果把周祖晃從桃花江邊忽悠出山,如今周將已經是十六集團軍第四十六軍軍長,下轄轄第170師、第175師、新編第19師,扼守著廣西的南大門。此次三進宮,也該為自己打算打算,希望能夠百尺竿頭,再進一步。
進入這次補訓的僅有三十人,全部是莫敵當年那一批不能畢業的學員,從將近七百人選出三十人,也算是精選精。選擇條件除了有個人原因和社會關係外,還有四條硬『性』要求,一是必須是央軍委會詮敘校或者桂軍少將以軍銜,二是必須在抗戰前線獲得過忠勤勳章以各級勳章,第三擔任過副團或相當副團以軍職,第四條是必須目前仍在軍隊效力。四條硬『性』規定,擋住了不少人的道路,第四條是準入條件,第三條較容易達到,第一條雖然難一些,但是基本無難度,通過運作,弄一個桂軍少將,不難,基本每個民團縱隊長官都能拿到。但是勳章是真正的硬指標,沒有軍功,政治部不會平白頒發勳章,之所以把勳章的最低限定到忠勤勳章,也是為了一些後勤人員考慮。莫敵因為炮擊觀光輪,得過一次紅『色』大綬的三等寶鼎勳章,此外還得過一次一等雲麾勳章和一次忠勇勳章,最難完成的指標對於他來說,最容易不過。雖然勳章全部放在桐城,但是有檔案可查,軍校教育處也不會認為他假冒。
第六分校主任黃傑,副主任楊彬,均出身於黃埔,黃傑是黃埔一期,楊彬是黃埔二期。黃傑因在蘭封會戰違令撤退,被免去第八軍軍長及稅警總團總團長職務,1939年9月調任成都央軍校任教育處處長,呆了不到三個月,還沒有學會怎麼從作戰向教育轉型,接到通知,調任桂林央軍校第六分校接替黃維當主任。這個調令讓他十分不爽,在他看來,書呆子黃維尚能出任央軍絕對主力第五十四軍軍長,能征善戰的他卻要在桂林李家村苦熬歲月,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成都求神拜佛,想盡辦法也不能改變任命,磨蹭了半年之後,老老實實來到桂林任。
從根本而言,黃傑並不適合這個職位,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在出任主任時,把他的黃埔一期同學,湖南耒陽人梁愷請來當副主任。結果梁愷隻當了一年,被央看,一紙調令調回耒陽任第52軍副軍長兼衡耒師管區司令。副主任一職懸空,幸好1941年是軍校輪空年,在校的十七期學員40年入校,要到42年才畢業,本來應該在41年招生的十八期學員也在40年招滿,到42年夏天才畢業,因此,梁愷的離去,並沒有給黃傑造成太大的麻煩。為了迎接42年的繁重工作任務,黃傑再三向央軍校申請,要求另外派出強有力的副主任。央軍委政治部考慮到黃傑的難處,也不能讓桂林軍校此陷入糜爛,便來了浙江諸暨人楊彬。
楊彬在黃埔畢業後,先後進入德國炮兵學校、德國陸軍參謀學院及德國陸軍軍官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回國,直接擔任陸軍大學校戰術教官,之後出任央軍校第七分校教育長,因為教育有方,調任央軍校第六分校少將副主任。
楊彬一來到桂林,第一件事是開展對第十九期學員的招生,隨著第十七期772人和十八期1872人離校,在1942年六月,十九期1273位新學員又將進入到六分校。十九期共計三十個班,因為李家村有足夠的校舍,沒有分往平樂分校,全部放在李家術相思河邊。楊彬是個很有教育頭腦的軍事家,他認為,這幾年來,央軍校六分校的教員一直不停的在學校課教書,他們在把知識傳授給學員的同時,也需要充實自己學習進步,這才能夠緊跟戰爭的腳步,不至於把落後的戰爭思維傳導給學員。於是以三十個教員為單位,分批送到第五戰區擔任軍事副主官進行輪訓,而莫敵補訓班的三十人,則全部拆零,填補教員離開後的空白,充當助教兼學生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