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進階(四十)(1 / 2)

第十四章 進階(四十)

第二天,莫敵並沒有拖到下班前才去伏龍洲,而是早早就到了徐啟明的辦公室。見到莫敵,徐啟明很是高興,沒有帶到辦公室就座,而是拉著走過伏龍洲上的小浮橋,來到漓江的江心小島上。嚴格的說,這個小島才是貨真價實的伏龍洲,而廣西綏靖司令部處於江岸,與伏龍洲仍有半江之隔,隻是喜歡伏龍洲這個頗有氣勢的名字,而生硬牽扯了上去。

小浮橋設計得很有意思,漓江在這裏被一分為三,由東到西分別是流經花橋的小東江、漓江主航道和麵前這條形似小溝般的河道。河道不寬也不深,兩邊用木頭打了兩截木製的碼頭,碼頭中間幾條浮船,浮船上架上板子,就成了浮橋。浮橋不寬,人行其上,隨水搖晃,水底水草蔥鬱,頗為茂盛。幾個小屁孩在水中嬉戲,不時在水裏薅出一大把水草,這是上好的豬菜,一邊嬉戲一邊完成打豬菜的任務,小河段深得頑童喜愛。

島上竹木蒼翠,以竹為多,枝葉相連,遮天蔽日,竹縫中用鵝卵石鋪成小道,曲徑通幽。莫敵第一次走上小島,很是好奇。

沿著小徑,走到小島南頭,一個非庵非廟的建築出現在眼前,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巨大的照壁,當中還嵌以泰山石敢當。走到照壁前,才發現,建築物四周有四個爪形樁子,柱子下麵砌成六尺見方的“亞”字形龜台作為奠基。

“這個地方居然有這樣一座建築,主人隻怕也是位雅人。”莫敵歎息說。

“這家的主人你知道的。”徐啟明說。

“哦!是誰?”莫敵好奇問道。

“張淦張潔齋。”徐啟明回答。

“哦!”莫敵笑了,桂軍著名的張八卦,他在這裏修公館,還修得如此不倫不類,完全不足為怪。

徐啟明走到張公館門口,對門房的人說了幾句什麼,很快就有人搬出一張竹幾,兩張竹椅,放在照壁的左邊,上了一壺茶,還上了一碟瓜子,兩碟點心。

與徐啟明在竹椅上坐下,莫敵環顧四周,不遠處便是伏波山下還珠洞,岩洞口如同一張巨大的嘴,裏麵的試劍石更是如同嘴裏的小舌,難怪張八卦會在南頭弄上如此巨大的一方照壁,肯定是為了擋住還珠洞的這張惡口。

漓江水由北而來,向南而去,在伏波山下彎出一泓碧水,水深『色』重,傳說伏波將軍在此斬惡龍而定狂波,救一方黎民,保一方平安。遠眺東方普陀,回望王城南天一柱,前有伏波山,後有風洞山,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個地方,還真是風水寶地。

“二水環繞陰陽鏡,一島中天太極圖。”徐啟明說:“大前年,張潔齋回桂修建公館,據說踏遍了桂林的山山水水,最終選定在這裏。”

張八卦看上的地方,風水必定不錯!莫敵心想。

“這個地方最早叫琴洲,因為形如一把臥式的箜篌而得名,有明一代,成了靖江王城的馬場,名字也更換為馬洲。之後因為各地的讀書人來桂林趕考,這裏就成了書生們寄放馬匹的地方,島上草盛,是極好的天然牧場,四周環水,馬匹不會走失。桂林漓江每年漲四次水,三月桃花水,五月龍船水,七月觀音水,九月磨刀水,每次漲水都會帶走馬洲上的垃圾,省了不少的事。民國之後,不再有科考,這裏也不再有馬,沙洲四周便成了桂林人捉魚仔的鳥排集中停泊之地,於是馬洲更名為鷺鷥洲。洲上的沙子,適合種植蘿卜,因此也有人喊它蘿卜洲。直到大前年,張潔齋上島架上羅盤察看之後,認為南是伏波山,北是木龍洞,於是提議首創了一個更好的名字,伏龍洲。”徐啟明說:“我們當時還開張潔齋的玩笑,或者百年之後,張潔齋之名早隨飛灰煙滅,可張潔齋金口命名的伏龍洲必定流傳千古。”

聽著徐啟明侃侃而談,莫敵知道這肯定不是今天聊天的重點,徐啟明找自己過來,不是為了如此漫無邊際的閑聊。不過徐啟明說的東西有趣,莫敵也極有興趣的聽了下去。

“當年張潔齋在伏龍洲上建公館,也算是煞費苦心。”徐啟明說:“這家夥乘小船登上沙洲,瀏覽了一周後,口出一首打油詩:南北長河又寬平,東嶺西崗三兩層;左右宅前來相顧,兒孫定出武官人。天縱你不要問我怎麼會記得這首粗陋不堪的打油詩,這首打油詩在桂林的流傳度相當的廣,因為這首詩的流傳,在張淦之後,又有不少人來到島上建公館,還有人提出要建一座與花橋相對映的風雨橋接通日門門樓,直進大寺街,與八桂堂、木龍洞,鐵佛塘相映成趣。”

莫敵笑了,這個地方,他看不上,每年漲水便提心吊膽,還不如自己住在鬥姆巷來得穩當。當年張淦從洲子的北頭走到南尾,勘出子午線;再從洲子的東邊橫到西邊,定出酉卯線;又測出巽艮乾坤的四隅四線。覓龍、察砂、觀水、選向,經過好一陣踏勘,才選出吉『穴』。如果知道莫敵心裏所想,估計張淦會氣得吐血三升。

張淦在伏龍洲上選『穴』,也是一波三折,先是選中了洲中心偏北的一處定為『穴』位,總覺得不妥,環顧四周,隻見那座象征著王氣的紫金山(即獨秀峰)正東有一仞尖角直『射』過來。“不妥,這尖仞勢有衝煞,會有喪妻害母之煞氣,不可為!”棄『穴』另擇,順著子午線向南勘察下去,終於選中洲上偏南一處作為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