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家國(十)
一上汽車,郝文波便開始對莫敵的穿著橫挑鼻子豎挑眼,認為沒有領徽肩章的軍裝太過不嚴謹,怎麼看都不像在職軍人,與街頭的散打混混沒什麼兩樣。莫敵看著自己身上的全套將校呢,怎麼也感覺不到有郝文波說的這般不堪。當郝文波從口袋裏掏出一套少將領徽和肩章時,莫敵知道了這廝的意思,脫下上衣,把領徽和肩章配戴上,重新穿上身時,整個感覺頓時全然不同。領徽和肩章之對於軍裝,無異於畫龍點睛,難怪世界各國對自己的領徽肩章力求精美,精益求精,原因便在於此。
石重笑著說:“我那裏有講究的將校呢軍裝,可最高的軍銜是上校,怎麼也找不到少將的領徽肩章,所以才讓老大把軍裝穿了個不淪不類。還是師座有見地,這一配套上,軍裝便大不一樣,佛要金裝,人要肩章,謝謝師座了。”
郝文波大笑,也認為自己極有見地。他在吃早餐時,打聽到莫敵已經是詮敘少將,就叫人回家把自己的備用領徽肩章拿了一套來,目的也是為了一會到了英烈祠更顯氣派。
到了野寨,轉進景忠中學大門,一行人下了車,向英烈祠走去。
右側是景忠中學,學生正在上課,傳出琅琅的讀書聲,而在左側的山坡上,遠遠便可看到聳立的紀念塔,塔的正麵有一列文字,因為太遠,看不清楚內容。郝文波告訴莫敵,紀念塔上所鐫刻的是白崇禧將軍的手書:陸軍第一百七十六師陣亡將士紀念塔。漸漸走近,首先映於眼前的是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書四個大字“忠烈永留”。郝文波告訴莫敵,到了此處,文人下轎,武人下馬,隻能步入。石碑之後,便是忠烈祠主體建築,座落在高高的石台之上,有台階相通,四周砌有漢白玉欄杆,兩邊立有一對石獅,莊嚴肅穆。
郝文波估計是陪人來看多次,其中的流程黯熟在胸,先讓人在忠烈祠前的香爐上焚上三柱高香,然後引莫敵過去站定,其餘人等,排在其後。三鞠躬,儀式簡單而莊重,接下來便是參觀和自由祭奠時間。莫敵沒有走進大殿,而是繞到公墓找劉伯龍的名字,劉伯龍是他的團副,一起從宜山出來,卻犧牲於宿鬆大戰,那是莫敵參戰以來最慘烈的一場戰鬥,才兄弟們死得最多。站在刻著劉伯龍大名的石碑前,莫敵燒完了手裏的紙錢,看著卷上天空的紙灰和輕煙,莫敵默默的告慰,一死萬事皆空,不死更是煩憂,有人說,死為解脫,隻要死得其所,遠勝行屍走肉的活著,這一刻,他想起在上海在南京看到的那些麻木的身影,不由得感慨良多。
進入忠烈祠大殿,向四座牌位各上了三柱香,便看到了當中朱漆圓柱上的雕刻對聯,那是四十八軍軍長蘇祖馨所題,聯曰
:“負弩效前驅,碧血黃沙殉一死;遺骸正丘首,青山白骨共千秋”。莫敵點點頭,這副聯放在這裏,也算應景。
沿著忠烈祠大殿外牆,鑲嵌著不少鐫刻著題詞的石碑,參謀長楊讚謨的比較靠前,他的題詞不怎麼樣,大白話一句:為民族犧牲值得與皖山同壽。接下來是譚何易、範苑聲、郝文波和其他人的題詞,莫敵對覃振元的題詞發生了深厚的興趣,覃振元題的是:桓桓武士烈烈忠魂,萬山歸骨萬古流芳。找了半天,沒有看到自己的題詞,問郝文波,自己不是也發了一首詩過來嗎,怎麼沒有看到。郝文波笑笑說,接到莫敵的題詩時,大殿主體已經完工,所以不能再放在這裏,放在後麵不遠的光嶽亭。
說罷,帶著莫敵走了一段路,看到三座亭閣,分別是浩然亭、光嶽亭和覺後亭,在光嶽亭邊,有幾座不起眼的石碑,其中就有莫敵的題詞。讓莫敵哭笑不得的是,石碑上並沒有完整的鐫刻上自己的全詩,而隻是精取了四個字:“矢誌報國”。問郝文波什麼意思,郝文波腆著臉說,莫敵的詩字太多,一來刻不下,再一個是如果全部刻上去,字太小,大家一致討論,就在莫敵的詩中精選出這四個字。
石重看出莫敵臉色不好,知道他不太滿意,當時處理莫敵的題詞時,因為莫敵已經離開了176師,甚至不再屬於四十八軍,屬於外人,因此放在三個亭閣處,與區壽年,鄭滄溶等人的放在一起。莫敵的那首題詩石重是看過的,寫得很是不錯,字也的確多了一些,精選出這四個字也不錯,是全詩的精化所在。為了化解莫敵的不爽,石重提議讓莫敵把全詩寫下來,到大殿前作為祭文朗讀,然後燒掉。莫敵同意後,石重讓人去找了一張白紙,一套筆墨,還抬了一張書桌來,放在尊賢堂前備用。
莫敵知道木已成舟,多說無益,覺得這樣做也不錯,便同意了石重的建議。
遊完全景,回到尊賢堂前,書桌和紙筆已經準備妥當,幾個文人站在書桌前,等待莫敵揮毫。郝文波介紹這些都是景忠中學的老師,為首者是校長烏以風先生。莫敵早聞此公大名,連忙上前問好,謝謝烏先生為廣西遠赴戰場死國難者辦了一件好事,作為一名廣西老兵,由衷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