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事實正如林教授預料的那樣,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和科學)贏了,孔夫子輸了,而且輸得體無完膚,連牌位都給砸了個稀巴爛。當然,用這位在中國曆史上像螃蟹一樣橫行了幾千年的孔大聖人的思想治國的確是行不通而且是誤國誤民的。作為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那麼一點兒東西也不盡然全是錯的。丟了,卻實也太可惜,至少他還是可以拿出來哄哄洋人。要知道,洋人覺得孔大聖人與中國人,就好比耶酥與洋人,把自的耶酥從泥土裏刨出來上十八般梏刑然後五馬分屍該是一件多麼殘酷和痛心的事情。
林教授如是想著,不覺已是萬念俱灰,收拾了東西就準備回山東老家了。
其實對這樣的結果,葉昆和李馨也想到了,於是他們發動周圍一些同學了商量了一個既能幫助恩師度過窘境又不使恩師難堪的計策,他們捐款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名義上是為了支持林紓的翻譯工作,實際上款項都由林紓自行使用,又說這是為了教育事業雲雲。林教授再三推辭,最終還是接受了學生們的建議。
安頓好林教授,葉昆便準備獨自回宿舍練字。
“葉昆!”是李馨從後麵追了上來。
葉昆回過頭望著李馨笑笑,沒有說話。
“學校組織了一個工讀互助團,你參加嗎?”李馨一臉的期待的望著葉昆。
對於李馨的邀請,葉昆從來也說不出個‘不’字,他的回答總是‘嗯’或是‘好的’,這次盡管他並不是很想去,但還是無例外的說:“好吧,我去!”
“現在還在籌備當中,到時候我再通知你。”說完,葉馨轉身離開了。
對於葉昆來說,參加一些社會團體活動隻是為了和李馨在一起。李馨是他唯一快樂的源泉,他不奢求什麼天長地久,海枯石爛。隻要這樣和她在一起的時間能夠多一點兒,能每天看見她,他就心滿意足了。
學校組織工讀互助團是為幫助北京的青年學生實行半工半讀,達到教育和職業合一的理想教學模式。也是從西方國家借鑒過來的,就如同勤工儉學。
很快,籌備和募集工作就完成了。該團一共分為四個組。第一組就設在學校附近;第二組在北京專門工業學校、法文專修館、北京師範學校附近;第三組設在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附近;第四組在景山東鬆公府。
葉昆和李馨分在第一組,活動地點就在學校附近的一座四合院內。一組的營業部分分為電影、洗衣、印刷、食堂、英算專修館五種。一組一共有十五個人,按營業分類又分為五個小組。
葉昆和李馨分到電影小組,一共四個人,由李馨任小組長。
另外兩個一個叫陳斯年,離家出走後,來到北京。這個富家子弟當即給父母寫了一封長信,宣布要與他們脫離關係,雲:“我來的目的是:實驗我底思想生活,想傳播到人類,使他們共同來享受這甘美、快樂、博愛、互助、自由底新生活!”才算完事。另一個叫吳伯達,也是報著“我即是團,團即是我”的必勝決心來的。在領取了一百三十元的開辦費後,幾個躊躇滿誌的年青人就開始創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