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首先去購買放映相關和設備,轉了大半個北京城居然市場上沒有賣。一打聽,居然還要通過關係從國外定貨。沒辦法,李馨隻好打電話給父親,讓他幫著想法弄一套。李馨父親托他在北京的朋友想了辦法,才算搞定,麻是麻煩了些不過好在沒花一分錢。
設備買來了,就緊鑼密鼓的開始放映了。他們準備的第一部影片是英國喜劇,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雖是無聲電影不過卓別林飾演的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著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著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著一撇小胡子的形象既令人捧腹又耐人尋味。他們對這部影片的反應甚是期待。
大家商量,第一站就定在女子師範學校,葉昆租來一輛人力車,載上設備,推的推,拉的拉,就開始上路了。
沒有銀幕,他們就把鏡頭對在教學樓的一塊白牆上,接好電源,燈光。很快,一個簡易的露天影院就搭好了。李馨、葉昆、陳斯年負責放映,吳伯達負責募款。他們準備了一個小箱子,原則上是不收費的,不過有願意打賞的也可以隨意打賞一些。
晚上七點,電影就開始放映了。女子師範學校的同學們很給麵子,在項背相望,沸沸揚揚的操場上第一部影片隆重的上映了。結果未出所料,反應很好,同學們對卓別林精彩而獨道的喜劇表演報以久久回蕩在操場上空的歡笑滿堂賀彩。同學們紛紛慷慨解囊。第一場放映除去開銷,收入足有二十餘元。首戰告捷,四人更是躊躇滿誌,鬥誌昂揚。
葉昆也在這樣的活動中找到了快樂。他從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慢慢溶入到這個小集體當中。不善言語的他,從來也不去主動的交朋友,就連他同一個屋簷下的室友都少有往來,在這裏他也算是又交了兩個新朋友陳斯年和吳伯達。
陳斯年,瘦瘦小小的個子,留著一個小平頭。眼睛小小的,樣子看起來有點尖嘴猴腮。出生在一個大戶人家,和葉昆算是半個老鄉,他是長安縣縣城人。父親經營一家規模不小的藥行,在當地也算是數一數二的甲富鄉紳。此番到京僅僅隻是在報紙上看到北大開辦工讀互助團,便執意前往。父親身體不好,他又是家中獨子,卻拋家舍業不遠千裏來到這裏。真是不能不感歎他的單純和執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