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大唐天下 (大結局)(2 / 3)

賀蘭敏之當是皇帝後,封自己的妹妹賀蘭敏月為長安公主,其夫婿薛訥被授以駙馬都尉,並趙國公。當年賀蘭敏之通過武則天的賜婚,讓賀蘭敏月嫁與因戍邊而耽誤了婚事的薛訥,這可以算是一樁政治聯姻,他通過妹妹的下嫁,進一步取得了軍方力量的支持。

薛訥長的英俊,秉姓也非常不錯,在娶了賀蘭敏月後,連妾室都沒納一個。原本並不情願嫁人的賀蘭敏月,在當了薛訥之妻後,真正體會到了幸福的感覺。

賀蘭敏之一直內疚於自己的行為耽誤了妹妹的婚事,想辦法替她找一個好夫婿,薛訥正是他心目中非常理想的妹夫,因此當初也極力向武則天說這事,最終促成這件婚事!

賀蘭敏之知道薛訥對自己妹妹地疼愛,也對這位戰功卓著的名將之後給予特別的重用,一直讓他在羽林軍中任職,先後任左羽林軍將軍、大將軍職。在他當了皇帝後,依然讓薛訥掌領左羽林軍大將軍職。有這位忠心耿耿的妹夫守衛皇城,他覺得放心!

**

賀蘭敏之即位為皇帝後,並沒進行大肆的清洗,可以說是在平穩中進行權力交接的。沒有任何一名官員因為反對他而被貶被殺,即使那些反對他當皇帝的大臣,他也沒對他們采取措施。

當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後對付眾臣的態度是他要效仿的,在如何駕馭大臣們,李世民是最好的榜樣,而治國之道,李世民一點也不差,賀蘭敏之希望,他可以在所有方麵超越這位他心目中的偶像!他相信他能比李世民做的更好的,因為他有點李世民永遠無法洞悉的現成經驗,他的靈魂是從一千多年以後穿越過來,對許多事擁有先知先覺的能力。

而要超越李世民,依靠現在的製度做到有非常大的難度,賀蘭敏之心中有自己的理想,也有他自己準備實施的改革,他在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權後,逐步開始實施他的改革!

賀蘭敏之希望在他治理天下後,朝政製度能慢慢地從“人治”向“法製”轉變,他非常想在他手裏,對現行的君主製度進行徹底的改革,讓明煮製度率先誕生在中國。

這是傷筋動骨的改革,要做到他理想中的狀態,皇權必定受到很大的製約。

絕對的權力定會出現絕對的腐化,這是真理名言,後世賀蘭敏之所處時代就是最好的寫照,那是官員腐化程度超過所謂封建社會的奇怪時代,可以說幾乎沒有官員清廉的,這是權力絕對化、最大化,沒有受到監督的結果,賀蘭敏之對此深惡痛絕。雖然覺得在他手上,至少在他腦子還清醒時候可以避免這一點,避免出現權力的絕對化,但他根本不敢保證在他以後會出現什麼情況,畢竟這個時代的人,思想境界達不到他的高度。

皇帝一人主宰天下的情況賀蘭敏之是必須要改變的,任何人都有犯迷糊的時候,集思廣益很多時候能發現更好的方案,並避免一些錯誤的發生,三個臭皮匠,抵上一個諸葛亮嗎!

皇權必須要受到製約,而擴大相權是一種可行的手段,但相權又不能集中在一人手上,政事堂眾宰相共同決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權,但還遠遠不夠。

在這一點上,賀蘭敏之非常崇敬當年的李世民,李世民當政時候,皇權是得到一定程度的製約,貴為皇帝的李世民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的,他手下的那些大臣不會依饒的。雖然說那主要是李世民個人品格的原因,而不是製度和法律的製約。在李世民後期,及李治當了皇帝後,皇帝和三省長官之間的相互製約慢慢消失,但後世時候崇尚西文政治文明的賀蘭敏之,非常堅定地打算對政治製度進行改革。雖然他是皇帝,但他必須為他以後的天下,開創出來亙古未有的文明和繁榮出來,而這一切,必須要有製度和法律做保障。沒有千年的皇帝,但可以有千年的江山,這江山姓什麼並不重要,也不定是他的子孫後代掌領,但他希望,他所掌領的這個“中國”,能一直繁榮下去,傲然屹立於天下間。

當然要做到賀蘭敏之期望中的那般,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做到的,所有一切都必須慢慢來。而規範官員的任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也是一個突破口。官員的素質提高了,任免規範化了,那其他一些相輔相成的東西也可以跟著慢慢改變。

起初時候,展開徹底的改革是不現實的,隻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慢慢改變,從量變到質變,而完善三省六部製,以三省製約皇權,是賀蘭敏之現在最可行的手段。有李世民當年的基礎在那裏,要完善三省六部製,還是容易做到的。賀蘭敏之開始要做的,就是完善三省六部製。

而要完成這項非常浩大的工程,僅憑賀蘭敏之一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他需要有支能力出眾的隊伍,有許多能幹的大臣。現在他手下已經有一大批能幹的臣工了,但這還是不夠的,需要繼續發掘人才,並加以培養,以免人才出現斷檔。

賀蘭敏之不喜歡阿諛奉迎之臣,他所重用的官員,都是耿直人士,不會任何事都附和於他,但隻依靠他一人,他“慧眼識人”的手段最厲害,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在很大程度上,他還是依靠先知先覺的“異能”發現人才的,要想做到繼續發掘人才,必須要有製度做保障。

而要維持官吏隊伍的清廉,更要有一整套嚴格的製度來製約。

科舉製度在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最合適的人才選拔機製,賀蘭敏之不擔要求官員們完善科舉製度,還推出了武舉製度,文武之道都要重視,重文輕武隻會給國家帶來災難。

除了科舉製度要完善外,官員的提拔任免製度也要進一步改革。

賀蘭敏之即位為皇以後,馬上準備對武則天時代留下來的官員製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了,裴行儉當年製定的官員選拔製度被擺到很高的位置上,所有官員的任免、考核、提拔都按章行事。官吏是國家的根本,治國首先要從治吏開始,官吏隊伍治理好了,其他事都好辦了!

嚴格來說,武則天掌權時代,官員的選拔任免還是有點草率的,基本是武則天一人說了算,被李治盛讚的裴行儉的選拔人才製度、官員任免章程幾乎成了廢紙,雖然在賀蘭敏之主政後一切有了改變,但權力交接的時候,不可能很快就走上正軌,當上皇帝後的賀蘭敏之期望在不長的時間內,把所有一切都恢複,慢慢規範化、製度化,起碼恢複到他能容忍的程度。

在這些年參與朝政中表現的剛正不阿的駱賓王和魏玄同,被賀蘭敏之任命為掌管人事製度改革的主要負責人,他期望經這兩位才能卓著大臣的努力,做出讓他驚喜的成績。

而駱賓王和魏玄同的所作所為,還是出乎賀蘭敏之的意外,他們在接手人事製度的改革後,短時間內就做出了非常喜人的成就,甚至超過了裴行儉主領吏部時候的成績,讓賀蘭敏之非常的驚喜,這越加讓他相信,他的改革會成功的!——

在賀蘭敏之即位為皇初,武則天偶爾還會過問朝事,但在她那場大病,退位為太上皇後,基本不會再來問詢朝政大事,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朝事的興趣越來越小。起初賀蘭敏之還會將朝政大事講與她聽,問詢她的意見,但在一年以後,就不向武則天通報任何朝政大臣了,因為早失去以前心姓的武則天,對朝事沒一點興趣了,甚至在聽他講述朝中事務時候,會疲憊的睡著,也根本不會發表意見,她最大的興趣集中在如何讓保持年輕,讓容貌和肌膚不衰老方麵,整天和武順、謝瑤環一道,討論並研製養生的藥物、製作時尚的衣服去了。

賀蘭敏之在武則天完全不過問朝事後,向眾朝臣許下諾言,待他將朝綱理順了,天下進一步繁榮起來之時,他會退位,不再當皇帝,將皇位還於李姓子嗣,複國號為“唐”的!

在向眾臣許諾後,賀蘭敏之決定仍以長安為國都,改洛陽為東都,並率百官回到了長安,回大明宮處理政事,而武則天對此聽之任之,沒什麼意見就跟賀蘭敏之一道回到了長安。

再次回到讓他魂牽夢縈的大明宮,讓賀蘭敏之激動成分。他對長安的好感遠勝洛陽,當初他就夢想著有朝一曰當宏偉繁華的大明宮主人,如今夢想終於實現了,讓他再生自傲感。

能和家人們在大明宮內生活,像主人一樣穿梭有各處宮殿間,蕩舟於太液池上,在宣政殿主持朝會,在含元殿舉行重大的慶典,這一切,讓賀蘭敏之真正感受到主宰天下的榮耀,這種感覺即使在洛陽即位為皇以後,都不曾有過,而在長安的大明宮內,他感受到了。

這種感受是一種動力,更是一份責任,已經不需要再擔心有宮廷鬥爭、再有[***]起來的賀蘭敏之,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如何將國家治理好上去。

賀蘭敏之正式繼承為皇帝後,連年都有諸多的新政實施,包括政治、經濟、民生,曆史上那些成功的治世經驗,以後世他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政策,被他選擇姓地用於治理國家上。

超時代的人自然有超時代的目光,更不要說手下有一幫能幹的大臣輔佐,大唐(大周)這些年經濟、民生方麵得到了非常長足的發展,這一切都因為賀蘭敏之所提諸多建議之故,而今他當了皇帝後,有更多的政策可以製定並付諸實施了。也在賀蘭敏之當了皇帝後,更多的、一連串的政治、經濟、民生方麵的政策開始實施,並很快惠澤天下的百姓。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古代君主最需要關注的事,一直以來,農事是賀蘭敏之最重視的一件事,這些年在作物種植方麵,他也花了非常多的精力。他不但親自過問民間種植情況,還身體力行,親自指導官員們,並讓官員們主抓各地的作物種植。糧食問題是重中之重,隻有先把百姓的吃飯問題完全解決了,不再擔心百姓餓肚子,其他事才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