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在賀蘭敏之的倡導,各級官府努力下,在大唐境內大力推廣精耕細作的先進種植技術,引進並改良作物品種,興修水利,數管齊下的舉措下,糧食的產量連年大幅度增長,百姓不再需要擔心糧食夠不夠吃,他們擔心的是糧食多了,沒地方堆放。各級官府也在犯愁,多收的糧食沒地方堆放。官倉已經一再擴建,但仍然滿足不了堆放糧食所需。
糧食積餘是意料中的事,唐初時候因為糧食短缺問題,官方禁止的釀酒行業開始迅猛發展,其他一些需要糧食製作的產業也開始慢慢興旺,但這些還是消耗不了積餘的糧食,因糧食豐產出現的遠洋貿易開始蓬勃發展。以糧食換取國家所需,用大唐多餘的糧食,換來了大量的金銀器物,及其他一些新奇物種。賀蘭敏之所知道甚至熟悉的一些外來物種,如橡膠、玉米、蕃薯、辣椒、花生等都在隨後幾年內慢慢被引起。這些物種的引起,注定會大唐起天翻地覆的變化。
而遠洋貿易的發展,直接提升了大唐水師的力量。
大唐國力的增強,除經濟水平提高外,軍隊戰力的提高是最直接的因素。陸師的戰鬥力已經是無人可以匹敵了,除了訓練正規化外,大量的先進武器開始裝備軍中。與其他大臣著想點不同,賀蘭敏之很注重海軍的發展,要讓大唐的領土繼續擴張,海軍是必須要大力發展的。遠洋貿易的發展,造船技術必定會不斷提高。擴海貿易除可以換取大唐所需的物品外,還可以積累遠洋航行的經驗,更大噸位船舶的建造在工匠們的努力下,也成為了現實。
當年蘇定方率十五萬人渡海征服了百濟,大唐水師的力量可見一斑,而在賀蘭敏之手裏,大唐海軍的實力更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與陸師一樣,沒有人可以匹敵。賀蘭敏之已經下令,準備征服不願意除國內附的倭國。除了要消滅讓他痛恨的小曰本外,賀蘭敏之還準備派兵征服呂宋及南洋那一片區域,他要將大唐(大周)的領土無限擴大。
要征服天下,讓中國的領土無限擴大,除軍隊戰力及其他科技方麵需要發展外,一定數量的人口是必須要保證的,軍隊要兵源,所占之地要移民,所有這一切,都需要人口的補充。
如今大唐(大周)的人口基數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非常欠缺人口,賀蘭敏之在製定政策鼓勵生育的同時,也通過其他手段獲取人口。戰爭是獲取現誠仁口最好的手段,戰時俘虜的人雖然不能完全充作人口數,但戰俘可以用來當作勞役,讓他們為大唐的基礎建設添磚加瓦,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人口數量不足所帶來的隱患!
人口增長了,素質也一定要提高。而要提高人口素質,教育是根本。
如今能識文斷字的人占總人口比例並不高,在輔佐武則天理政的時候,賀蘭敏之已經製定出一係列普及教育的政策了,隻是受到財政能力的製約,許多想法沒可能實現。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國家賦稅收入的增多,在教育方麵的投入也開始大幅度地增加,在賀蘭敏之當了皇帝後,全國境內每個縣至少有一所官辦的學堂,適齡兒童可以免費入學成為可能。
隻不過每個縣一所官辦學校還是遠遠不能滿足所需,還需要進一步擴建,教師的數量也必須要增加,其他配套設施比如等缺少也是個難題,印刷技術的改進,降低的成本是必須要做到的,隻不過一切都要時間來解決。
賀蘭敏之相信,教育方麵的事可以很好地解決,隻要朝廷足夠重視。
當了皇帝,等於給賀蘭敏之創造了一片可以讓他完全施展拳腳的天空,他精力充沛,每天都勤於朝事,當了皇帝後幾乎沒有偷懶的時候。手下的大臣們受他的影響,也沒有人敢馬虎懈怠的。上行下效,州縣一級的官吏也都兢兢業業地做事,不敢偷懶不理事,怕被參駭。
除了勤於朝事外,賀蘭敏之的愛好也挺多,當然慢慢開始龐大的後宮也是要照顧好的,這是生活的最大樂趣之一,要是因朝事荒廢了房事,那也是一種罪過——
在賀蘭敏之即位為皇五年後,他依照自己當年許下的諾言,還政於李唐,擁立李顯的“兒子”李重俊為皇帝,並複國號為“唐”!
大唐的旗號再次在神州大地上飛揚,這讓許多念念不忘李唐的大臣來說,是一劑非常好的安慰劑。不過這對於天下百姓來說,並無多大的區別,他們一直把天下當作大唐的,即使朝廷將國號改為“周”,他們依然以大唐子民自居,因為國號的更改並沒很深地波及到他們,複唐後,也同樣沒影響到他們,對於百姓們來說,生活富足才是最重要的,當皇帝的能讓他們過上好曰子,他們就歡欣鼓舞,熱烈擁護。
退位不當皇帝,還政與李氏子弟,這是賀蘭敏之要做出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隻有他不當皇帝了,諸多的改革措施才能很好地實行。
賀蘭敏之的幾個成年兒子,也開始慢慢初涉政治,長子賀蘭琬已經入中書省任職,在任職的時間內,表現出了不同於常人的智慧。這是賀蘭敏之教育之功,他希望他的兒子們都能有所作為,並對他們進行了嚴格的管教,親自主領他們的教育,並讓他們知道為何他不立太子。
起初時候,賀蘭琬等人對自己的父親不立太子還是不太理解的,在明白賀蘭敏之的最終打算後,依然不理解,不讚同,直到幾年後,在賀蘭敏之的慢慢解釋和影響下,他們才逐漸接受下來,並在賀蘭敏之禦任皇帝後,才完全清楚父親為何要這樣做。
在兒子們接受了他的決定後,賀蘭敏之才正式宣布退位,並進行政治改革。他是擔心兒子們和不知道起初身世的李重俊爭帝位,因此直到把兒子們都教育好了,至少表麵上教育好了,才開始實施政治改革。皇權受到極大的限製後,賀蘭敏之也相信兒子們不會再去渴望皇位了。
賀蘭敏之將皇位讓與已經確信是他自己的兒子李重俊後,並沒離開朝堂,而是出任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尚書令,自李世民擔任尚書令後,此職位空缺了多年,沒有人敢再次擔任此職。賀蘭敏之這個禦任的皇帝,當這個職務當然沒有什麼夠不夠格,敢不敢的顧慮!
韋氏在李重俊即位為皇前,因病而亡,才不到十歲的李重俊並不知曉任何事,朝事依然由賀蘭敏之所領的宰相集團處斷,皇權可以說被徹底架空。賀蘭敏之正是希望通過他和他後代人的努力,將政治改革進行到底。賀蘭敏之深知,皇帝的英明可以讓天下大興,要是皇帝昏庸,或者前麵英明後麵昏庸,就如曆史上的李隆基一樣,那就是國家的災難。
賀蘭敏之在退位後,改組朝政,建立了初始的內閣製度,也即政事堂製度的擴大化,以尚書令為政事堂首輔,主掌朝事,政事堂眾宰相相輔,決斷天下事。皇帝隻是一個象征姓的擺設,皇權受到極大的製約,君主立憲製的雛形慢慢出現。
自此以後,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全都交給政事堂的大臣處理,政事堂的大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交由首輔尚書令過目,再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後由六部校對下發,尚書令隱隱成了類似後世一些國家“首相”樣的人物。
當然政治製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徹底的變革,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循序漸進,慢慢來的,賀蘭敏之相信在他有生之年,可以讓大唐的政治製度發生徹底的變革,君主依然存在,但會慢慢成為象征意義,政事堂首輔製會讓政治製度朝著“明煮”方麵發展。
有了尚書令主領的政事堂這個“內閣”的雛形,即使沒有皇帝,國家機器也會順利地運轉下去,這是賀蘭敏之給這個時代帶來的一件禮物,可以說是讓時代發生巨大變革的禮物,隻要政策一直延續下去,這種製度隻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朝著越來越好的方麵發展。
有法律和其他製度的約束,權力再大的官員也不能為所欲為,古代人的整體素質在賀蘭敏之眼裏比後世現代人要高很多,阿諛奉迎之輩雖然有,但並不占大多數,在賀蘭敏之當皇帝之時,即使他非常親信的大臣,如狄仁傑、張柬之、駱賓王、魏玄同等人,也會對他所做的一些事“指手劃腳”,要是他們覺得他做了什麼錯事,會不留情地指正,在他禦任皇帝之位,當上尚書令後,這種風氣依然延續下去,每個人都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
賀蘭敏之相信,即使某一天他禦任了尚書令,讓其他人來擔任此職,這種製約了皇權的政治製度也會延續下去的,並會越來越完善!當然,在他所處後世訊息那麼發達的時代,政治問題還是個天大的難題,沒有哪個國家的政治製度是十全十美的,在大唐所處的時代,也是沒有可能做到的,隻能盡量朝著“完美”的方向發展。
政治、經濟方麵的變革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成效,比賀蘭敏之當初預計的要好很多。所取得了成果讓他心花怒放了,他相信,大唐的一切都會按照他的設想發展的!
原來曆史上所記載的那個大唐本身就是個傳奇,特別是鼎盛的那些年,賀蘭敏之希望他所創造的遠超原來的大唐數倍,會是一個烏托邦似的傳奇……
當然他知道這是件任重道遠的事,他和他手下的大臣要做的還很多……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