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作品之所以如此真切,如此打動人心,我以為是作家浸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那些細膩綿密的描寫已經泄了密,作家的童年一定是與泥土親密親昵的。確實,作家曾經說過:“我要感謝曾經養育過我的那個小小的山村,感謝那些田野的泥土,那些山上並不高大茂密的樹林,我的一切都是它們賦予的。”
如此說來,作家的這些寫作,僅僅是向自己的童年致敬?或者說,隻是自己童年的幻想式回憶錄?
絕不是!
還是請看首篇《小狐狸打獵記》。
樵夫離開森林,是因為他在城裏找到了一份比伐木和采草藥更掙錢的工作。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也嫌森林小屋太寂寞了。他們喜歡城裏寬闊的街道和閃爍的霓虹燈,他們喜歡熙熙攘攘的城市和摩肩接踵的人群。
他們喜歡住在城裏,喜歡當城裏人。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住在城裏,喜歡當城裏人。慢慢地,再也沒有人願意當樵夫了。小木屋從此空了下來。
我以為,作家以此開篇,定有深意。看到此處,我的心裏微微一顫。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人疏離了田野,疏離了自然,作為“自然之子”的人類,甚至開始了對大自然的無情屠戮。當下的孩子已經不會仰望星空,沒有機會傾聽蟲鳴。有個美國人寫了本《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大聲疾呼讓兒童回歸大自然。開篇讀到那段文字,猶如當頭棒喝,令人沉思。隨後,作家用文字為當下的孩子建構了一個田園的世界,喚起他們內心的向往和想象。《愛跳舞的小龍》裏,優優龍總被嘲笑,“它不會噴火,不會噴水,不會呼風,也不會喚雨,不會吐霧,更不會像打雷一樣咆哮”。但是,最後,它卻被公認為最具有威力的龍。因為,它傾聽大自然中的一切律動,用身體模仿。作品中,有幾句話非常耐人尋味:“在表現這一切的時候,它的身體裏充滿了力量,它的眼睛變得特別明亮,它的心變得無限廣闊”“我這個本領是向蜜蜂、蝴蝶、仙鶴、孔雀、樹林、泉水……好多好多東西學習來的”……大自然是我們的生命之源、精神之源啊!
《流浪森林》是個微型童話,不足700字,卻揭示了一個沉痛的事實。妮妮戴著鹿王麵具,吹響魔笛,帶著一整片森林出發了。“這是一片流浪的森林,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新家。”
作家在用文學形象,用感情和故事,向我們、向孩子發出了走向自然、走向生命源泉的邀請。
作家的這種生命體驗,既有童年的,也有理性認識的,更有當下生活的。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2005年春節……從城裏搬到鄉下,從那天開始,清晨,我的耳朵裏滿是鳥聲,夜晚,我的書房裏回蕩著蟲鳴,坐在書桌前便可以看日升日落、數天上繁星。我想我要寫點什麼,為這些蟲鳴、這些鳥聲、這些繁星。”(《奇跡花園、皮皮公主及其他》)那幾個幻想故事(《我逃出了千人一麵國》《一朵開心的大笑》《白雪仙童》),幾乎可以看作作家本人生活片段的誇張式紀實。
這些作品之所以如此真切,如此打動人心,我以為是作家浸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那些細膩綿密的描寫已經泄了密,作家的童年一定是與泥土親密親昵的。確實,作家曾經說過:“我要感謝曾經養育過我的那個小小的山村,感謝那些田野的泥土,那些山上並不高大茂密的樹林,我的一切都是它們賦予的。”
如此說來,作家的這些寫作,僅僅是向自己的童年致敬?或者說,隻是自己童年的幻想式回憶錄?
絕不是!
還是請看首篇《小狐狸打獵記》。
樵夫離開森林,是因為他在城裏找到了一份比伐木和采草藥更掙錢的工作。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也嫌森林小屋太寂寞了。他們喜歡城裏寬闊的街道和閃爍的霓虹燈,他們喜歡熙熙攘攘的城市和摩肩接踵的人群。
他們喜歡住在城裏,喜歡當城裏人。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住在城裏,喜歡當城裏人。慢慢地,再也沒有人願意當樵夫了。小木屋從此空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