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變成了路。
劉莽走的這條路雖然夠險,但是走的長了,未必不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而且當今華夏社會的形態,正好走到了允許劉莽走這樣一條險路的基礎上。
不管國外文化環境的衝突,中小學體製就算國家補貼了飲食方麵的成本依舊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的身體素質,國外各種武術文化在華夏大地上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或者是人們物質豐富之後對於健身的需求以及傳統文化意識的提升,都在不斷的表示著強身健體方麵,這一塊市場的無限潛力。
無論強身健體或者自身防衛,傳統武術相較於國外武功拳術而言,更適合國人的學習。
華夏的傳統武術有了發展的廣闊土壤。
同時,經曆過嚴打之後,社會治安已經穩定,已經可以適度的再次將武術這一塊的口子放開來。無論泰拳或者空手道等這些殺傷力強大的功夫已經開始在華夏慢慢傳播開來已經為其趟平了道路。
而且如當今社會,無論以色列、韓國、日本以及美國這些如今充滿尚武精神的國家,其社會在原則意義上趨於穩定,國家也沒有滅國,這些都值得借鑒。
因此,華夏在禁止槍支這一塊堅決不能放開管製外,在傳統武術殺傷力這一方麵則需要不斷的放開管製。
這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社會意識形態下的需求。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有朝一日國際形勢發生變化,一旦發生了戰爭,國家的宏觀下依舊屬於科技的較量,但到了個體方麵,則已經屬於個人綜合能力的較量,或者更直接的已經有可能雙方肉體互博。
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麵對體型壯碩的M國白人大兵,總不能指望相比較而言在力量上明顯處於弱勢,爆發力相當的華夏方用一套廣播體操將其擊殺。或者在麵對黑人大兵,無論力量以及爆發力均明顯不敵的情況下,使用頑強的意誌力將其耗死。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華夏的軍人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各國的軍隊的個體實力比拚上名列前茅,靠的不是花拳繡腿以及人種的天賦,而是經過相比較與其他各國軍人更加嚴酷認真的刻苦訓練。
軍人訓練必殺技,但是一旦發生戰爭,軍人作為第一線衝鋒在前。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為普通的華夏人也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來保護自己以及家人,同時如果形勢惡化,也要有足夠的能力站出來保家衛國。
義務兵製雖然能重新征詔退伍軍人臨時拉出足夠數量的能戰能打的後備部隊,但是國家必須要做好麵對需要全民皆兵的最惡劣局勢的準備。
這是華夏帝國層麵戰略性的政治需求。
隻要能夠保證社會的穩定性,那麼這兩個方麵的需求就是劉莽能夠走這條路的保證,而且一旦帝國以國家層麵同意和允許這一件事,那劉莽這一條險路就算走出康莊大道了。
這是劉莽一直在做的事情,同時也是前麵才完全想通以及追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