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等人見諸葛亮風神瀟灑,氣度軒昂,料道此人定是有學術之士,頗為讚許。
張昭開口道:“昭是江東微小的人,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太公,敢問這句話真的麼?”
諸葛亮點了點頭,回應道:“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張昭點了點頭,退了回去。
這個《三國演義》中擔任舌戰群儒頭號選手的張昭就這麼...叛變了。
廢話,如今格局不一樣了。
諸葛亮是南下的燕軍使臣,自然不會與曆史上那樣。張昭是投降派,也不會為難諸葛亮。
而且恰恰相反,張昭還會十分支持諸葛亮:畢竟諸葛亮是他們的希望,一個避免戰爭的希望。
“我江東男兒是不會投降燕國的。”
正當張昭與諸葛亮和和氣氣之時,一道不和諧的聲音便傳了出來,引起張昭的不快。
他知道這個人是誰。
烈王策(孫策)的好基友,周瑜周公瑾嘛。
不過...
張昭微微皺眉,頗為不解:他周公瑾不是中立的麼,為什麼現在又跳出來反對?
其實周瑜這一刻可不知道他為什麼要自己跳出來,有些尷尬。
他一見到諸葛亮,就有一種莫名的感覺...似乎是想要用盡一切辦法弄死眼前的這個大燕琅琊侯。
雖然周瑜現在有些後悔,但是管他呢,自己都跳出來了總不能說一聲誤會吧?
“瑜新近聽說了一則妙聞。”周瑜微微一笑,對著諸葛道,“蜀中山王劉備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以得先生‘如魚得水’來形容卻未得一見,為何先生會投奔那隻遣一使的燕君?”
這就有些尷尬了。
其實諸葛亮當初真正等的人確實是劉備,結果好幾年沒來諸葛亮懷疑自己算錯了,所以就投奔姬衍了。
諸葛亮總不能說當時我不在家,我啥都不知道吧?
“吾夜觀天象知明主,雖劉王有三顧茅廬之德,卻非亮之明主。”諸葛亮當即開口解釋道。
這個時代沒人懷疑諸葛亮的話,畢竟諸葛亮師承水鏡先生,而水鏡先生而是當世有名的...神棍。
所以諸葛亮說自己會一些觀星之術也是蠻正常的。
見場麵有些尷尬,張昭趕緊把二人引入正題:“今燕帝兵甲上百萬,戰將數千員,龍驤虎視,平吞荊楚,公以為何如?”
這段話看起來似乎是在憂心東吳,但實際上卻是向那些中立派闡明了一個道理:你們看燕國這麼牛『逼』,我們還是投降吧。
“唐王李元吉、萊侯呂陵、魏王曹『操』、梁侯蕭嘉穗,此四人留國於世...”
緊接著,張昭的黨羽也開始嘰嘰喳喳起來,明麵上說了這四個人,其實也給各位提了個醒。
李元吉鬥爭失敗投奔姬衍,被冊封為唐王,雖然前麵還有兩個字承恩。
呂陵乃是齊煬王呂源之子,呂源死後呂陵被姬衍冊封為萊侯。
雖然隻是個侯,但這個侯...有封地。
東萊郡雖然不大而且地方偏,但也是正兒八經的封地。
魏王曹『操』、梁侯蕭嘉穗更是做了個表率,告訴各位投降不但免死,而且還會得到賞賜。
雖然曹『操』的河西之地肯定會被姬衍收回,但洛陽方麵也已經隱隱約約有令曹『操』坐鎮西域以西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