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舊軍閥的幫凶(2 / 2)

阿昌林加入吳大帥手下,先是成了吳大帥手下警衛連一兵,後由於功夫出眾,再加上身家清白,被推薦為吳佩孚貼身警衛之一。

1923年,吳大帥警衛部隊擴編,由連變團,陳昌林搖身一邊成了吳大帥手下警衛團1連連長,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北伐戰爭。

1926年,吳大帥的部隊先後在汀四橋、賀勝橋戰敗,自此一蹶不振,1928年初,吳佩孚率殘部逃至雲霧山笠竹寺,是年5月鄧錫侯部下師長羅澤洲包圍笠竹寺,吳佩孚殘部被繳械,陳昌林等人被繳械後,隻得隻得揮淚辭別大帥,帶著十多個兄弟輾轉上海另覓生路。

隻是,因為打上了吳大帥的烙印,陳昌林等人在上海並不受歡迎,蔣民黨的新派軍人斥責他們是“舊軍閥之幫凶”,連工廠裏的工人都看不起他們,說他們是軍閥混戰的元凶……於是,才有眾兄弟13人一起聯袂闖南洋的事情發生。

在這個時代,作吳大帥手下的兵,算是幸事或不幸之事,難有人說清。因為華夏眾人均知吳大帥著名的“四不原則”:第一,不納妾;第二,不積金錢;第三,不留洋;第四,不走租界。

解釋起來,不納妾是指吳大帥提倡新生活新理念並以身作則;不積金錢,表示吳大帥正直不含鄙,不留洋是指不崇洋媚外,不走租界是指即便自己失勢,也決不托庇在外國人的保護下生活。這四不原則,堪稱華夏軍人之第一,即便是民黨的所謂政治家、軍事家,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因為攤著這樣一個上官,所以陳昌林等人雖然還保持著軍人的本色,但卻沒有什麼資財供養自己及其家人。

陳昌林等人的本意並不是留在坤甸,而是要去雅加達或者新加坡城。隻是,他們在坤甸逗留期間看到了南華公司的招聘啟事。“安保”一詞算是新詞,但字麵意義亦不難理解。

於是,有一名兄弟便提議問問,萬一這家南華公懷招人比較多,而待遇又比較好,兄弟們也不一定遠走他方,就在坤甸也不錯。重要的一點,十三名兄弟能在一家公司工作,也算彼此有個照顧。而完全可以說,去其他公司,想要讓別人一次性接下十三個人,似乎也比較難。

去南華公司留下的地址,自然是眾兄弟一起去的。隻是,到了南華公司之後,負責接待的人員簡單地詢問了這十三兄弟的情況後,就將其帶入了一間密室。

接待的人說:“鑒於你們的特殊情況,我們有兩種職業供各位選擇,一種是加入四村民團,完全由華人組成的民團,可以繼續享受戰場生活,可以殺倭人殺土著;另外,則是你們在外麵看到的招聘啟事,我們也正在大量招人,你們要進入公司擔任安保也完全可行。隻是,我看各位年輕彪悍,故有此推薦。”

“不知這四村民團是什麼組織,有多少人?”陳昌林不動聲色地問了一句。

接待的人看了一眼陳昌林,“這位兄弟,一看你就是軍官出身。這四村民團,是剛剛獲得坤甸市政府批文的合法民團組織,目前編製是兩百人,但因為四村的工業企業以及南華公司正在快速發展,所以這民團的規模,肯定是要擴大的。”

負責接待的人,正好是趙屠猴,以他的身份本來是用不著做這些的。隻是,趙屠猴正在招聘部視察工作,見十幾個有條有型的大漢走了起來,心頭實然浮起了一種願望:一定要把這些人留下,說不定長官最需要他們呢。

“兩百人,能打退多少土著啊?”有一位兄弟似乎有點嫌棄民團的規模。

“兩百人,確實不能打退多少土著。但是,僅憑我們團長一人,就一次殲滅了112名土著,當然,其中有10人屬於倭國浪人。”

“你們團長那麼厲害?”眾人在上海呆過一段時間,也沒少與倭國浪人發生衝突,自然知道這10名浪人的實力。

“算是吧。反正,這個民團,最初就是靠我們團長一人撐起來的。”趙屠猴故意平淡地說道。

“我們可不可以先去看看你們民團,然後再見見你們團長?”陳昌林想了想,說道。最青春的年華在戰火硝煙裏度過,他知道身邊的這些兄弟,其實難以回到正常生活的人群中去,除了戰爭和殺人的本領外,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也不願意學,萬一這個民團,正是兄弟們所希望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