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對北伐充滿期待,有人則心存疑慮,張煌言卻說不清自己是個什麼心態,作為大明的忠臣,他當然興奮異常,可前途未卜,他又為之憂心忡忡。
這也許就是張煌言性格中的弱點,書生將軍到底少了幾分狠氣和決然,瞻前顧後難成大事,張煌言英勇抗清可以視為榜樣,卻終究成不了中流砥柱。
張煌言也很清楚自己的性格缺陷,他做一個行軍參謀肯定稱職,可讓他統領全軍隻會害人害己,曾經的無數敗仗已讓他認清了自己在在軍事上毫無天賦可言,所以此次北伐,他會把手中兵馬的指揮權全數交給鄭成功,他隻會起到監軍督查的作用。
這些年來,清軍的觸角逐漸從中原往沿海地區延伸,堅持在兩廣,福建沿海一帶的明軍感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沒有統一指揮調度,又缺乏戰鬥意誌的各路明軍隻能放棄地盤,往舟山,廈門靠攏,因此張煌言和鄭成功的兵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鄭成功倚仗著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水師之利,可以通過海上的巨大盈利,獲得源源不斷的軍餉物資,養上百萬兵或許有些誇大,可二三十萬兵馬還是沒有問題的。
而與其相比,張煌言可沒錢養活這麼多的軍隊,一直以來都是靠著沿海地區,那些不願做滿清順民的富商,士族的接濟,以及鄭成功給予的支援。
可隨著張煌言的兵力接近八萬,軍屬更是數倍之多,他已經再難維持日常開銷,唯一的出路隻有擴展地盤,尋求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因此,對於張煌言而言,北伐不僅是決心,也是無奈之舉。
另外,鄭成功有足夠的糧餉養活地盤上的人口軍隊,可他新增的兵馬並非原先的嫡係那麼容易控製,軍中魚龍混雜,來自五湖四海,且必定有滿清的奸細,拉幫結派之下會形成一個個小團體,於是紛爭和矛盾就會無法避免的發生。
鄭成功或許可以使用嚴苛的軍法打壓下去,可有一點是他沒辦法解決的,那就是人心思安,長久不戰的軍隊一定會變得散漫淩亂,戰鬥欲望急劇下降,對勝利的渴望也會從有到無,而要保證戰鬥力不消減,隻有主動交戰,並且取得大勝。
張煌言的無奈之舉,亦是鄭成功的唯一選擇。
而鄭成功和張煌言既然決定北伐,那初戰一定要勝,可起到鼓舞軍心震懾清廷的作用,在幾天的討論中,他們一致否決了以小打小鬧作為開局之戰,他們要振奮人心,那就要取得舉世矚目的大勝。
最終,二人做出了決定,以南京為北伐首戰的攻取目標!
南京不僅有足夠大的影響力,占領了南京就意味著在江南地區獲得了堅實的立足點,四麵擴展之下能獲得大量的土地,從而解決糧餉的問題,並給兵士們看到光複大明的希望。
隻是南京不是這麼容易打的,鄭成功有水師的絕對優勢,可以進行突然性極強的登陸作戰。但對於一戰拿下南京還是沒有把握,畢竟南京的常駐清軍就有數萬,城高牆堅,鄭成功和張煌言的軍隊都沒有太多攻打堅城的經驗,想要取勝怕是艱難。
不知是在鼓舞別人,還是在鼓舞自己,張煌言當著手下眾人的麵道:“韃子為了進攻雲貴,抽調了全國四方的精銳,江南也不例外,而且為了保障後勤,水師也紛紛調去了上遊,用來防範三峽一線文督師的攔截,所以我軍水師運兵登陸不會受到任何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