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尼大軍之所以放棄了對貴陽城的圍困,不僅因為蒙山軍的頑強堅守,給予了清軍極大的殺傷,更是由於南方傳來的噩耗,吳三桂所部被明軍伏擊,傷亡慘重,已退回昆明固守,短時間內已無力出戰。
南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李定國不斷南逃,甚至放棄昆明,終於達成了他的驕敵之計,並且成功引誘吳三桂所部渡過潞江,在缺乏謹慎偵查的情況下,進入到了明軍在磨盤山設下的埋伏圈。
李定國根據磨盤山‘徑隘箐深,屈曲僅容單騎’的地理優勢,設伏三道,待清軍進入三伏後,山頂發炮為信,三伏並發,首尾相擊,天衣無縫,進入伏擊圈的清軍必無一生還。
吳三桂一路追殺幾百裏,沒有任何守軍阻擋,似乎認為李定國跑遠了,所以當他進入磨盤山也沒太在意,而就在吳三桂要進入埋伏圈時,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告訴吳三桂有埋伏,而此時清軍前排部隊已經進入二伏,吳三桂立刻命令弓箭手以密集的箭雨射殺伏兵。
李定國所設下的一道伏兵指揮將領竇名望見伏兵被識破不得已發炮參戰,隨後二道伏兵也發炮響應救援,頓時短兵相接,喊殺聲、大炮聲響震山林。
此時上山的清軍已有一萬兩千人,因為隻有兩聲炮響,在山頂的六千明軍伏兵不敢貿然殺出,導致半數人馬躲藏在樹蔭下被射殺,等到信號發出來的時候,伏兵隻剩下兩千人,雖然最後幾乎全部戰死但還是給清軍以重創。
在山頂督戰的李定國聽到號炮失序,正在納悶怎麼回事之時,一顆炮彈飛到他的麵前,擊飛的塵土濺了他一臉,看到山下一片混亂,他已顧不得所安排的伏擊計劃,命令全軍出擊。
清軍不知伏兵多少,突遭襲擊之下已經軍心大亂,被劣勢兵力的明軍殺得丟盔卸甲,一路潰逃三十餘裏,才勉強站穩腳跟。
李定國兵力不足,因為被叛徒出賣,設伏沒有預想中獲得全勝,損失亦是頗大,竇民望、王璽等將領戰死,士兵陣亡一萬多人,終究無力追擊吳三桂所部,戰果也沒能繼續擴大。
而吳三桂所部傷亡遠大於明軍,清軍自都統以下,固山額真沙裏布、祖澤潤等十八名將官及輔國公幹圖、紮喀納等戰死,士兵陣亡更是高達三萬,後勤輜重也損失殆盡。
磨盤山上,那場激烈的戰事已經過去了七日,空氣中卻還隱隱彌漫了未能散盡的硝煙,無數明軍將士的臉上仍舊帶著戰後的疲倦困頓之色,他們打了一場勝仗,可代價不小,李定國自統兵以來,還是第一次在戰鬥中死傷萬餘人,而且死傷的都是大西軍的精銳骨血。
不過若非大西軍精銳盡出,在不可能在被叛徒出賣的情況下,殺敗吳三桂所部清軍。
中軍大帳裏,李定國臉上帶著幾分困惑之色,按理說他應該振奮才對,雖然磨盤山之戰沒有想象中那樣取得全勝,但從結果上來看,吳三桂所部遭受重創,軍心士氣在短時間內難以恢複,清廷的滅明之戰也必定會被擱置。
白文選推帳而入,來到李定國的跟前道:“查清楚了,盧桂生那奸賊在大戰的十多日前,便以勸說永曆帝停止南逃,返回我部軍中,振奮軍民士氣為由,帶著兩個隨從離營遠去。”說著,他眉頭皺起道:“盧桂生知道我軍會在磨盤山設伏的計劃,他有充足的時間把消息帶到吳三桂那裏,可為什麼吳三桂前軍大部已經進入到伏擊圈後,好像才剛知曉我軍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