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是南明對孫可望所部軍隊的稱呼,孫可望受封秦王,他的人馬自然就被叫做秦兵。
孫可望受封為秦王後,儼然以皇帝自居,甚至規定一切衙署的稱謂前都要加‘秦’字,對永曆帝也極盡侮辱之能事。永曆帝實在難以忍受下去,便派人持密詔讓與孫可望有矛盾的晉王李定國前來護駕。
相信從那時開始,永曆帝就因為對孫可望的憤恨,同時遷怒到了秦兵身上。
而在孫可望兵敗降清後,為了體現自身價值,特別是在清軍南下滅明的時候,寫了大量的勸降信給了曾經的秦軍部下,秦軍中有些將領感恩於舊主,拿到孫可望的勸降信後就選擇了不戰而降,從而造成清軍進展順利,南明土地迅速的淪陷,也把永曆帝逼得棄國而逃。
試問秦軍在清軍南下滅明中的叛逆表現,會讓永曆帝作何感想,除非他是聖人,否則哪有不恨之理,將來必對秦兵進行嚴厲的報複。
這種情況下,建昌的秦兵似乎隻剩下降清這一條活路,因此狄三喜所為雖然令人痛恨,但也有可憐無奈之處。
秦風不知道該怎麼開解狄三喜,以及其他對永曆帝心懷強烈戒備心的秦兵,孫可望的叛亂和他之後做的事情,不斷加深永曆帝和秦兵之間的仇怨,已經成為了難以化解的死結。可即使這樣,他也容不得建昌降清。
重慶之戰後,四川軍民都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萬萬不能在這個時候被澆上一盆冷水,而且建昌兵實力不俗,失之無比可惜。
秦風沉思許久,說道:“狄副將,除了你以外,參與謀劃降清的建昌將領還有哪些?”
狄三喜報出了幾個名子,秦風聽過後,一臉肅然道:“對於建昌降清,本王可以不予追究,可狄副將和剛才報出名子的那些人,必需隨本王離開建昌。”
馮雙禮急忙出聲道:“漢王,還請你放過他們,所有罪責我願意一力承擔。”他以為秦風所言是不追究普通建昌兵的罪過,幾個首犯還是會被名典正法。
秦風搖了搖,緩聲道:“慶陽王,你大可放心,本王不會害了他們的性命,可把他們留在建昌,本王也實在不放心。”
狄三喜在旁大聲道:“罪將願意侍奉漢王左右。”
馮雙禮看到狄三喜表態,臉色略顯黯然,他低下了頭,本已是無話可說,腦海中卻突然靈光一閃,神色不斷變化中,他豁然抬起頭來,雙眸閃亮的問道:“漢王,你對建昌了解多少?”
秦風微微一愣,不太明白馮雙禮為何問他建昌的事情,奇怪之下隨口說道:“本王知之甚少,來建昌前隻是詢問過慶陽王麾下兵馬的實力。”
馮雙禮臉上顯出一分傲氣道:“建昌甲兵過萬,其中八成以上都是老卒,與八旗白甲野戰也不見得會弱於下風。”
秦風點頭道:“本王對於建昌兵馬也頗為敬佩。”
這話倒不是恭維,馮雙禮原本是張獻忠手下五督之一,掌握著大西軍不少精銳,這些兵馬過去長年與明軍,清軍,地方武裝廝殺,戰鬥力確實非同小可。
馮雙禮又道:“建昌除了兵馬強壯外,還有民夫壯丁五萬,家眷十餘萬,周圍村鎮全部算進去的話,人口不會少於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