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角長鳴,伴隨著雄渾的腳步聲,無數的小黑點從四麵八方密集而來,逐漸彙集成一線,然後猶如一股怒潮,惡狠狠地翻湧著,鋪天蓋地而來。
天空中,兩隻蒼鷹尖唳一聲,斂翼撲向明軍上空,堪堪飛過大旗頂端,長翼一振,又複衝宵而起。
文安之勒馬住韁,揮刀指向前方,大喝道:“左右布數陣,本陣布偃月陣,迎敵!”
旗鼓號令立即傳下,三軍立即行動起來,他們是久經沙場的闖軍,布陣速度無比迅速,清軍騎兵尚未衝至近前,長槍大盾已布下數重,後麵弓弩手業已就位,箭矢斜指長空,隻候將校命令,便可一觸即發。
文安之提著手中戰刀,冷冷凝視著遠方撲來的清軍,眼中變幻不定,他終究沒有選擇逃避,決定在保寧城下打一仗。
清軍來勢洶洶,可敵情並不明朗,如果像之前一樣,僅僅被三千敵人嚇退的話,川中明軍將來還有何臉麵見人。
當然,文安之不會為了臉麵而讓三軍處於險地,他敢於一戰,主要還是根據形勢的判斷,他不認為多尼和碩塞大軍真的來到川東。
十多萬大軍的轉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僅僅是後勤就可以把一支大軍拖垮,除非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就是說清廷南滅永曆隻是一個幌子,蕩平四川才是真正的意圖。
可這可能嗎?說出去無異於天大的笑話!
多尼和碩塞的主力絕對不可能轉進四川,他們也無法坐視困在昆明的吳三桂不管,一旦主力大軍離開雲南,不僅雲南各地會得而複失,吳三桂所部說不定會被李定國殲滅,清廷是無法接受這種結果的。
另外,文安之下定決心不退兵,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清軍出現的雖然突然,但絲毫沒有意義可言!
突如其來的清軍想要幹什麼?救援保寧城嗎?
這一點根本就說不通,保寧城一點戰略價值都沒有,清廷大費精力的爭奪此地,簡直就是吃飽飯沒事幹了。
如果說清廷是衝著明軍去的,他們出現的那一刻,應該就發起猛烈的突襲,事實上清軍威懾大於作戰,他們推進的速度很慢,給人一種隻想逼退明軍的想法。
文安之對於清軍的行動是百思不得其解,可既然清軍有極大的可能是想逼退明軍,那文安之就不能讓清軍如願,他倒要看看清軍到底在打什麼鬼主意。
而麵對大股清軍到來,闖軍諸將雖然感到不安,但也談不上畏懼,何況文安之在軍中威望甚高,將領們不管心裏是怎麼想的,表麵上都認同他的判斷,也沒有人願意第一個提出異議,因為漢王還生死不明,誰要是提出退兵,那一定會首當其衝成為蒙山軍發泄怒火的對象。
明軍不退,清軍的威懾立刻轉變為急攻,文安之卻是渾然不懼,他親自押陣,眼見得遠處清兵如潮,蹄聲如雷,他不受半分影響,沉穩有序的部署迎戰。
在文安之親自押陣之下,明軍寂然無聲,隻是迅速而密集地按照命令排列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