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何時,三堵牆這個稱呼,代表的就是不可戰勝!
三堵牆並不是牆,而是指的像牆一樣堅固,卻是由血肉所築而成,亦是一種戰術的稱呼,創造於闖王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生於米脂,此地曾經位於西夏國境內。而西夏以重甲騎兵聞名,他們的騎兵全身披掛,所向無前,被稱為鐵鷂子。而李自成也繼承了他自稱的祖先李繼遷的傳統,竭盡全力發展重甲騎兵。
雖然闖軍紀律敗壞,但軍中卻有個嚴格的賞罰規定,他們並不是非常重視搶掠錢財,可特別重視收集馬匹。在計算功績時,除了斬獲敵人外,繳獲騾馬受上賞,繳獲弓矢銃炮受中賞,搶得金銀珠寶受下賞。
對於金銀器物,進北京之前的李自成並不重視,經常丟棄一地,引誘明軍去撿拾。可對於戰馬,李自成不準浪費一匹,即使是傷馬,也會下令全力醫治。
隨著收集了大量馬匹,李自成把最優良的戰馬挑選而出,逐漸組建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便是聞名於世的三堵牆!
三堵牆由三萬全身披掛的騎兵組成,在衝擊時,騎兵們踏著整齊的步伐,如同牆一般突擊,給敵軍帶去強烈的震撼。
在很多戰鬥中,李自成會以老弱步兵作為引誘,待敵軍進入伏擊圈,三支騎兵便輪番發動衝擊,將敵人擊潰。
在麵對孫傳庭的明軍時,李自成的騎兵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明朝陝西總督孫傳庭為了對付李自成騎兵,製造了三萬輛‘火車’。所謂火車也就是在戰車上裝備火器,用戰車陣來抵擋李自成騎兵的衝擊。而孫傳庭部,也是大明帝國最後一支能夠對抗李自成的主力。
公元一六四三年,李自成和孫傳庭在南陽交戰,明軍擺出了連環車陣,軍人躲在戰車後,對李自成的騎兵放槍放炮。
隨後李自成的三堵牆不顧槍林彈雨,發動了決死衝鋒,即使被明軍擊中也決不退縮。此時明軍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所以拚死抵抗,一連擊破了李自成騎兵的三輪衝擊。然而在這一戰中,李自成專門布置了第四重騎兵。
明軍滿以為李自成隻有三次衝擊,所以逐漸放鬆了警惕,當第四重騎兵攻過來時,完全失去了準備。李自成騎兵騰空而起,跳入車陣中,用手中的刀奮力砍殺無助的明軍,隻殺的血流成河。而明軍被鎖在車陣裏,逃跑不便,所以全軍覆沒,被殺死四萬多人,就這樣明軍最後一支主力宣告覆滅,明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避免了。
而在這一戰之後,三堵牆的威名更是勝過了關寧鐵騎,甚至連八旗鐵騎都不敢輕視,可是三堵牆再強,也終究逃不過覆滅的命運。
在一片石之戰中,三堵牆先是力抗關寧鐵騎,眼看著就要獲勝,八旗鐵騎猛然殺出,那時候三堵牆已是強弩之末,雖然全力抵抗,但在馬力和人力全都耗盡的情況下,無法避免的被八旗鐵騎擊敗,從此基本退出了明末爭霸的舞台。
可是此刻,就在這川東之地,三堵牆竟然重現於世,這對於清軍心理上的衝擊,已經遠遠強過三堵牆的本身實。
三堵牆也用實力證明,他們的強大更勝於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