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的時間,雪又下猛了,鏟雪車軋過的痕跡一點看不出來,憑依稀的印象,以及建築物的參照,在齊膝的雪裏,犁地般地蹚路。為保持平衡伸開手臂,扶到的是雪牆。真也不覺得冷,就是睜不開眼,雪粒子封住了眼,立定等它過去,人就種在了雪裏。有一段路是在酒店的廊簷下走,燈光裏立著門衛,往路上撒鹽,雪就退下了,走過去,又是雪路。這一條路是從華盛頓廣場穿行,走一截,回頭看,白色平原上聳立白色的小凱旋門,像生日蛋糕上的奶油,有歌聲和叫聲,仿佛在很遠的地方,降雪改變了聲線,視線也有所改變。曼哈頓的海拔似乎抬高了,與天空接得很近,人呢,變得很小,爬在雪溝裏,盲目地挪步子。
第二天,是個大晴天,太陽高照,尖利的陽光穿透大氣層,卻穿不透積雪,還是要靠人力。百老彙大街上,商鋪門前,店員們都在奮力鏟雪,堆到路邊。汽車輪胎,大踏步的靴子底,將餘下的殘雪碾碎,紐約人的腳步特別有力,人行道的鋼板哐哐作響,汙水橫流下露出金屬的表麵。紐約一定是生產鋼鐵的年代裏建成的,牆的立麵是鋼鐵,露天的防火梯是鋼鐵,橋梁的鋼架,鑄鐵的門窗,城市的鋼鐵的回音壁,反射出鏗鏘之音。氣溫還是在零度以下,雪就變成一種固體,倒也不是冰,依然保持鬆軟的質地,需要多個升溫的日子,才能化成液體,揮發幹淨。
真正的寒冷在二十天以後來臨,官方氣象部門報告零下十六度,學校給員工信箱發出預警,稱之“危及生命”之寒潮。恰是周末,紅綠衫軍們未到校,樓下的樂園空寂著。路上行人極少,凡在外必須疾走,略一停頓便血流凝固。無風尚可堅持,一旦有風,頓時站立不穩,周身麻木,意識都開始模糊,對環境失去判斷。而曼哈頓島地勢平坦,樓宇縱橫排列,於是四麵來風,人稱“穿堂風”。幸而店鋪照常營業,受不了時,便一頭紮進門內。沒有顧客,店員顯然知道來意,善解地靜立一旁。就這樣,一忽兒進,一忽兒出,將路程走完。不知覺中,滿臉是淚,還有皮帽上蒸化的水珠子。太陽出奇地明亮,很可能是因為空氣透徹,不像亞洲,長年處在氤氳中。曾在什麼地方看到日本美術史學者千葉成夫說過的一句話,大致意思是空氣的濕度決定繪畫的性質。我想,不僅繪畫,還有音樂、文學、思想,大約也受此規範呢!我們生活在濕度較高的環境裏,中醫有一個基礎性概念,就是“濕”。而紐約,濕度很低,日光取直而下。
之後,進到三月,街角的櫻花已有幾株吐蕊,月末的時候,又有一次嚴寒。雖不至於通告預警“危及生命”,但因具體所在位置,感受甚至有過之無不及。這一日,紐約的張北海攜我們往修道院博物館。張北海是老紐約,1983年尾,我隨母親和吳祖光先生從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出發,旅行全美,來到紐約,就住在他位於百老彙街東頭的家裏。那時,他還在聯合國工作,專門請假帶領我們遊覽。退休之後,他獨自一人遍走紐約,做田野調查。因文藝人的眼光——不是嗎?他本名就叫“張文藝”——他看到的紐約與旅遊指南不同,也和正史記載不同,而是別開生麵,獨創路數。這一回來,我們的公寓竟與他家相鄰,十分鍾的步行路程。事實上,居住紐約,也是多年來他一直慫恿的,來到不久,便向他報到了。他引去蘇荷區一家老店,當年勞工們在此餐飲打尖,如今保持工業時代舊貌,座上客已換作時尚消費一族。先喝上一杯,然後製訂計劃,一半自助,另一半由他親領,即可粗疏覆蓋曼哈頓。這個春寒料峭的下午,張北海率我們出行,就是其中一項。
一頓飯的時間,雪又下猛了,鏟雪車軋過的痕跡一點看不出來,憑依稀的印象,以及建築物的參照,在齊膝的雪裏,犁地般地蹚路。為保持平衡伸開手臂,扶到的是雪牆。真也不覺得冷,就是睜不開眼,雪粒子封住了眼,立定等它過去,人就種在了雪裏。有一段路是在酒店的廊簷下走,燈光裏立著門衛,往路上撒鹽,雪就退下了,走過去,又是雪路。這一條路是從華盛頓廣場穿行,走一截,回頭看,白色平原上聳立白色的小凱旋門,像生日蛋糕上的奶油,有歌聲和叫聲,仿佛在很遠的地方,降雪改變了聲線,視線也有所改變。曼哈頓的海拔似乎抬高了,與天空接得很近,人呢,變得很小,爬在雪溝裏,盲目地挪步子。
第二天,是個大晴天,太陽高照,尖利的陽光穿透大氣層,卻穿不透積雪,還是要靠人力。百老彙大街上,商鋪門前,店員們都在奮力鏟雪,堆到路邊。汽車輪胎,大踏步的靴子底,將餘下的殘雪碾碎,紐約人的腳步特別有力,人行道的鋼板哐哐作響,汙水橫流下露出金屬的表麵。紐約一定是生產鋼鐵的年代裏建成的,牆的立麵是鋼鐵,露天的防火梯是鋼鐵,橋梁的鋼架,鑄鐵的門窗,城市的鋼鐵的回音壁,反射出鏗鏘之音。氣溫還是在零度以下,雪就變成一種固體,倒也不是冰,依然保持鬆軟的質地,需要多個升溫的日子,才能化成液體,揮發幹淨。
真正的寒冷在二十天以後來臨,官方氣象部門報告零下十六度,學校給員工信箱發出預警,稱之“危及生命”之寒潮。恰是周末,紅綠衫軍們未到校,樓下的樂園空寂著。路上行人極少,凡在外必須疾走,略一停頓便血流凝固。無風尚可堅持,一旦有風,頓時站立不穩,周身麻木,意識都開始模糊,對環境失去判斷。而曼哈頓島地勢平坦,樓宇縱橫排列,於是四麵來風,人稱“穿堂風”。幸而店鋪照常營業,受不了時,便一頭紮進門內。沒有顧客,店員顯然知道來意,善解地靜立一旁。就這樣,一忽兒進,一忽兒出,將路程走完。不知覺中,滿臉是淚,還有皮帽上蒸化的水珠子。太陽出奇地明亮,很可能是因為空氣透徹,不像亞洲,長年處在氤氳中。曾在什麼地方看到日本美術史學者千葉成夫說過的一句話,大致意思是空氣的濕度決定繪畫的性質。我想,不僅繪畫,還有音樂、文學、思想,大約也受此規範呢!我們生活在濕度較高的環境裏,中醫有一個基礎性概念,就是“濕”。而紐約,濕度很低,日光取直而下。
之後,進到三月,街角的櫻花已有幾株吐蕊,月末的時候,又有一次嚴寒。雖不至於通告預警“危及生命”,但因具體所在位置,感受甚至有過之無不及。這一日,紐約的張北海攜我們往修道院博物館。張北海是老紐約,1983年尾,我隨母親和吳祖光先生從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出發,旅行全美,來到紐約,就住在他位於百老彙街東頭的家裏。那時,他還在聯合國工作,專門請假帶領我們遊覽。退休之後,他獨自一人遍走紐約,做田野調查。因文藝人的眼光——不是嗎?他本名就叫“張文藝”——他看到的紐約與旅遊指南不同,也和正史記載不同,而是別開生麵,獨創路數。這一回來,我們的公寓竟與他家相鄰,十分鍾的步行路程。事實上,居住紐約,也是多年來他一直慫恿的,來到不久,便向他報到了。他引去蘇荷區一家老店,當年勞工們在此餐飲打尖,如今保持工業時代舊貌,座上客已換作時尚消費一族。先喝上一杯,然後製訂計劃,一半自助,另一半由他親領,即可粗疏覆蓋曼哈頓。這個春寒料峭的下午,張北海率我們出行,就是其中一項。
去時尚不覺得,地鐵往上城方向,經過哈林區,到一百九十街下。午時的寒意比較含蓄,走在哈得孫河邊的坡路,草木都已泛青,臨高遠看河麵,金水流淌,就有暖色。參觀完畢,出來博物館大門,情形就不太對了,少頃,周身冰涼,站立不定。從哈得孫河上過來的風,在坡地回旋,多少消耗些能量,一時還可堅持,溫度卻已降到零度以下。好不容易等到巴士,上得車去。車廂裏的溫暖簡直讓人動容,眼睛濕濕的,可是,尋訪的項目沒完呢!下一節是看李鴻章栽的樹。在一百二十街下車,天色大變,日頭收起了,風一股一股襲來,前後夾擊,越往河邊——李鴻章的樹就在那裏——風越凜冽,氣溫降得更低。張北海走在風裏,衣著單薄,卻毫無瑟縮之意,周遭環境對他沒有任何影響,而我們一個個東倒西歪,腳步踉蹌,淚眼迷離中,隻看得見他的背影。就像德國作家派屈克·徐四金的小說《夏先生的故事》,他就是那個夏先生,往前走,往前走,“不論是下雪、降冰雹、刮暴風、大雨傾盆、陽光熾熱如火、狂風來襲”一直一直往前走,最終走進湖水。哈得孫河複又亮起,閃閃發光,是一種兵器的光芒,風就從那裏來。到了李鴻章的樹跟前,所有的草木都在大幅度搖擺,很奇怪,聽不見風聲,而萬物移動。更加離奇的是,李鴻章的樹,被鐵柵欄圍起的一小圈地上,不是一棵,而是兩棵。關於李鴻章栽樹的由來,旅遊手冊和中美關係史上都有記載,在我們最切身的經驗就是,大風天,以及大風施向人間的魔法:一棵樹變成兩棵樹;還有,張北海變成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