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出關(1 / 2)

三月初三, 山雨初霽, 嶽麓山萬物為之一新, 山泉清冽, 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在清晨的陽光下似是一條潔白的素練, 閃閃發光, 流入芳澗。學生溫習晨讀,隱士漫步在山林間,甚至在山下種田的農戶都不禁抬頭望了一眼青山,心中喜悅,享受著嶽麓山新雨後的秀麗風光。

山風吹拂,引得麓山寺大殿四角懸掛的風鈴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僧人幹剛剛做完早課,聽到這風吹玉振的聲響, 點頭念誦佛號,為世間眾生祈福。然而在方丈院的禪房, 雲生大師聽到外邊護關的徒兒發出驚叫的聲音。“這是什麼東西?”

雲生大師近日被那句偈語弄得心神不定, 雖心中隱隱有悟,卻始終離那直指人心的境界差了一點, 他素日禪定定『性』存神,坐得住幾天幾夜, 這時卻受外界幹擾, 他盤坐的雙腿從蒲團上放了下來。

他推開禪房的門出去, 看到了一個紙糊的竹籠子憑空飛起, 借著風勁兒來到了方丈院的上空。

他心中了然,原來藏在暗處的那位高人正是用這個法子把偈語送進院中。他的俗家籍貫在建安府,臨近海邊,見過漁人在海上放過天燈,雖然這竹籠子長得與天燈不全相像,但飛起來的道理應是差不多的。他想通了這毫無神奇之處,略略有些失望。這位高人未必是個高人,或許不知在哪裏聽到了一句半通不通的佛語,又慣弄奇技『淫』巧,想要借機生事,擾『亂』自己的修為罷了。

但他仍然讚服這人的機巧,前兩次沒有親見,這次親眼看到了天燈恰好浮在方丈院的上空,真不知如何算準的。

他向院中央走去,想要走近,看得更仔細些。

這個時候,天燈像是自有靈『性』一般,它在空中起伏了兩下,似是認得他,向他點了點頭。

雲生大師一呆,係在天燈底下的紮繩在這個時候,被燃著的火焰燒斷,藏在裏邊的卷軸骨碌碌的滾了開來。

卷軸上的前幾個字先映入眼簾。“雲生,這是我給你出來的第三次機會了!”麓山寺作為千年古刹,門樓兩側的楹聯寫著“佛國最初名勝,瀟湘第一道場”,可見麓山寺在佛家寺廟的地位。而雲生大師作為該寺的方丈,地位尊貴,“雲生”二字除了年少時在羅漢堂為他受戒的恩師曾這般喚過他,幾十年沒有被人叫過了。

這嚴肅威厲的語氣勾起了幾十年前的過往,他的腦海裏陷入一片空白。

“出來!”

他望著院門,感覺那人近在咫尺,就在院門外痛罵他閉關的執念。

這第一次機會,這人說“古往今來,人世間哪有閉關閉出來的佛陀?”

這第二次機會,這人又說“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雲生方丈陷入從沒有過的掙紮和『迷』茫,難道真是自己錯了?虔誠的佛教徒用盡時間和壽命去追尋佛法真理,任何可以證道的機會都不會錯過。阿措玩的這一手,學自禪宗法門,據傳佛祖慈悲,開設八萬四千法門教化人心,而禪宗為頓悟法門,適合累世修行多、此生悟『性』高的人。

悟『性』高的人,一句話就會頓悟。

阿措記憶力極好,記得清楚禪宗公案上說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真義。

她拿著後世的偈語,為終生學佛的雲生大師擺出了三道關卡,引誘他出關。

阿措在麓山寺外埋伏著,靜候寺內的動靜。她知道成功失敗,就在須臾之間,頓悟的機會對於僧人來說,終生可能隻有一次。她一旦引誘失敗,這招就無法重複。

在方丈院內,就見雲生大師呆在院中央,不動彈不說話,凝成了一塊石頭。

外頭的護關弟子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從送食的小門向裏邊瞧去,他們敬重的大師站在那裏一動不動。但石磚上的影子微微顫動,可見雲生大師的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