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前奏(2 / 3)

以上是尼歐從懷特那得知問題後,所說的原話。為避免惹出麻煩,懷特選擇性的將話轉達給兩人。

目前,托裏斯汀、加爾馬尼亞、羅馬尼亞,這三國聯軍雖然號稱十萬,但一個完整軍隊中,有將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員,是負責後勤、運輸等非戰鬥職責。更因為羅馬尼亞的地理環境,無法直接參予攻擊,讓這十萬大軍中,有五成人員──也就是整整五萬人是負責後勤。相對的,光複運動那邊也一樣。五萬人中真正上戰場的隻有三萬人。

五萬對三萬,實在很難出現完勝可能。

而且,光是第一波軍隊的上陸,就有著兩大問題存在。

首先,阿爾比昂軍隊的製空權絕對不是亂蓋的,尤其是空戰,更以行動迅速嚴謹聞名。雖然雙方的艦隊數量比較起來,是三國聯軍占優勢,但是混合指揮情況下,指揮上絕對會出混亂。這點托裏斯汀指揮官德。坡瓦奇很清楚,能當上將軍的沒有一個是笨蛋。

第二,登陸地點。

在阿爾比昂大陸中,能夠讓大軍登陸的地點隻有兩處:空軍基地羅塞斯、港口達塔爾尼斯。就戰略上考量,聯軍眾將軍偏向有著充足港灣設備的羅賽斯。但直接讓艦隊開過去,絕對會遭到大軍抵抗。

即使遭遇抵抗,但聯軍登陸戰獲勝是一定的,這點敵我雙方都很清楚。然而,阿爾比昂方的打算正是如此,隻要讓聯軍在登陸戰消耗掉相當兵力,自然難以打下阿爾比昂首都,倫迪紐姆。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孫子法『謀攻』篇十七。

對於進攻方,隻有十倍兵力才能完全包圍敵人;五倍兵力便可大膽進攻敵人;兩倍兵力則必須努力戰鬥;勢均力敵就要分散敵方、各個擊破。

換言之,若是敵我雙方有著相等兵力,但又陷入籠城戰狀態的話,另一方想擊敗防守方是相當困難的。而且進攻方不可能全員出動,反觀防守方卻可以在城牆保護下,連後備兵力、非戰鬥人員都派往前線。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突襲』的方式,不受敵人的任何抵抗,順利讓聯軍在羅塞斯登陸。

原先的計畫中,德。坡瓦奇是打算把敵人吸引到羅塞斯以外的地方。

但……有人給了他另一種選擇。

『我隻要讓阿爾比昂失去製空權就好。』

提出這意見者,自然是懷特戴蒙。

製空權,主要是指取得某地區的空中優勢。在戰爭中兩方軍隊勢力衝突時,最有效也最有利的就是取得製空權,以利自己方的軍隊執行任務,並防止對方空軍幹擾,也能對我方部隊進行支援。同時,製空權也屬於應用在空戰中軍事理論的一部分,基於戰爭是依靠國家工業基礎的支援,一旦摧毀基礎建設便足以使敵軍失去持續戰爭的能力。

考慮到之後為了『輔助』阿爾比昂王室的統治,完全摧毀基礎建設自然不會被聯軍諸位將軍考慮進去。

反過來說,懷特戴蒙這句話的意思是:『阿爾比昂的空軍與龍騎士,由我來處理。』

「這可不是扮家家酒!!你以為口頭上說說,那些阿爾比昂的空軍就會自動從天空中栽下來嘛?!」一位托裏斯汀貴族將軍始終不相信懷特戴蒙的能力,出言挑釁著。同時,這位貴族將軍也是少數沒親眼見到塔爾布戰役的其中一人。

畢竟阿爾比昂位處高空中,進攻方與防守方交戰戰場自然在天上,若是在地麵上還能祈求始祖天降大雨,使阿爾比昂空軍失去製空權與陷入混亂。但是……普通雨雲的高度,比阿爾比昂漂浮大陸還要低,與其期待大豪雨,不如期待流星雨比較實際點。

與貴族將軍的激動相比,加爾馬尼亞將軍們,以及德。坡瓦奇等人並沒有出聲。雖然對懷特戴蒙的實力還有疑慮,但其他較為沉著的將軍們如今都在考慮,讓懷特戴蒙放手去做的可能性。

如果懷特戴蒙成功,那麽在登陸上自然順利許多;但若是懷特戴蒙失敗,自己等人也就有理由彈劾他。加爾馬尼亞將軍們雖然也是這樣想的,但他們所想的是:如何在懷特戴蒙被彈劾後,將他拉到加爾馬尼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