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真正目的是什麼(1 / 1)

第五輯

擁抱生活中的陰影

——活出一個你不知道的狀態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曾有一位催眠治療師說,除了那些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神經症性心理問題的人外,來找她體驗催眠的人的共同點是不認同自己,不接納自己,不喜歡自己,內心普遍有恐懼感,而且敏感、多疑。這些心理問題如此普遍,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說社會層麵的、家庭關係層麵的,還有我們與生俱來的人性弱點等。

我要說的是,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如何愛自己。我們周圍的人、事、物就像一麵鏡子,映照出我們的形象。因此,我們從父母的眼中、社會的認同中來判定自己是誰,並學習愛自己。

很遺憾的是,我們的家人和社會教育並沒有準確地告訴我們“我是誰”,他們也很少鼓勵我們活出自己的獨特性。父母有他們自己的期望,希望孩子能以他們想要的方式展現自己。而社會有一定的規範,要求我們發展成什麼樣的人。如果不能符合他們的要求,他們會用批評、責備、冷漠、不讚同的眼光、語言或行為來告訴我們,我們這樣是不行的,我們不能隻顧做自己,而要符合他們為我們設定的標準和規範。所以很多人無法找到自己,無法認同自己。

其實,缺乏安全感也好,不認同自己、不接納自己也罷,這些都不是現代人獨有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可能來自我們本身:生而為人,對自己的不了解,對外界的不了解,都會讓我們缺乏安全感。

但我們又總是習慣去比較,通過與周圍人的比較來認識自己(比如說,我是聰明,還是笨),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又或者說,我們從小接受的價值觀告訴我們要怎樣生活才安全,怎樣才能取得成功,怎樣才像個女孩子等,幾乎沒有一件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事。我們的人格都經過了外界的塑造和扭曲,而我們內心深處並不接納真實的自己,所以我們常會感到糾結、擰巴、自相矛盾、迷茫。

就像我以前說的,父母、老師和社會教會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結果是,我們都是被“程序化”的機器,隻能在有限的“安全模式”下運作,無法發揮自己真正獨特的個性和能力。

走上靈性成長的道路,可以幫助我們一點一滴地找回真正的自己,發揮自己的專長,完成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真正目的:療愈自己的靈魂。

D德芬的話 其實,我們人一生下來就會有一定的性格傾向,像外向、內的話 向、悲觀、樂觀等。然後,我們後天的環境,像家庭、學校、社會、朋友等,都會幫助我們在童年的時候定好一些遊戲規則,從而給我們創造種種價值觀和信念。

簡單說來,就像這個公式:性格傾向×外在環境×各種教育× 生活事件×前世業力(如果你信的話)=人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