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說來,市場上似乎並不缺少有關數據產品的書,讀者隻需要兼讀兩者即可。那麼為什麼我又要寫這本書呢?

著書並非我的本意,我的初心隻是分享,這些內容最初被我寫在我的個人頭條號上,因為我信仰“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在分享的過程中當然會受到質疑,但回答質疑乃至承認錯誤也是學習與進步的一部分。著書不過是分享的一種渠道罷了。

依我有限的閱讀量和淺見來看,大多數技術類書籍充滿了大量麵向“圈內人”的專業術語,每一個術語都像是橫梗在讀者通往知識彼岸道路上的一座大山。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需要,或者願意,甚至有能力“逢山開路”。“知識若龐雜到無法在民眾中普及,則極易淪為經院哲學,甚至演化為民眾對權威的盲目迷信”,威爾·杜蘭特如是說。因此美國曆史學家詹姆斯·哈維·羅賓遜號召“拆除壁壘,還知識於民眾”,我僅僅是眾多擁躉者之一罷了。

恰逢此時,我拜讀了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bert Gee Wells)的《世界史綱》,這本裝訂成上下冊的曆史界的“紅寶書”可以算是開了“概論”的先河,行文有趣,筆法生動,讓我一個在曆史方麵十分愚鈍的人也感起興趣來。我也拜讀了吳軍老師與塗子沛老師幾乎所有的著作,書中所介紹的科技背後的曆史橋段讓我反複咂摸。《吳曉波頻道》和《羅輯思維》對我也頗有啟迪。或許,將理性的數據用感性的故事進行呈現,是一種更易於讓讀者接納的方式。我不禁這樣想。

數據冷酷得像一個法官,故事卻像富有溫情的婦人,理性與感性的矛盾不言而喻。不僅如此,科技與人文的較量,非虛構與文學的角力,也都正在進行。盡管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告訴過我們:“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隻看腦子裏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但知易行難。

為了獲得這樣的智慧,我們需要找到途徑和方法。好在查理·芒格、赫伯特·西蒙(司馬賀)以及小泉英明各自都著書立說,為我們提供了工具與方向。這是一種被稱為多學科交叉的思考方式,我也希望用這種方式來寫作與分享,讓這本書在豐富內容之餘兼具有趣的靈魂。

本書內容

全書分四大部分,共計15章,每部分及每章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產品經理的前世今生

第1章 產品經理的前世

產品經理一詞究竟是何意義?該崗位從何而來?廣義與狹義上有何區別?當前互聯網行業的產品經理究竟做些什麼?本章將為你一一揭曉。

第2章 產品經理的今生

提出管理動機、廣義競品分析與交互設計這樣的對產品經理的更高要求。另外,本章也將梳理產品經理在產品、團隊、公司層麵必須邁過的雷池。

如此說來,市場上似乎並不缺少有關數據產品的書,讀者隻需要兼讀兩者即可。那麼為什麼我又要寫這本書呢?

著書並非我的本意,我的初心隻是分享,這些內容最初被我寫在我的個人頭條號上,因為我信仰“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在分享的過程中當然會受到質疑,但回答質疑乃至承認錯誤也是學習與進步的一部分。著書不過是分享的一種渠道罷了。

依我有限的閱讀量和淺見來看,大多數技術類書籍充滿了大量麵向“圈內人”的專業術語,每一個術語都像是橫梗在讀者通往知識彼岸道路上的一座大山。並不是所有的讀者都需要,或者願意,甚至有能力“逢山開路”。“知識若龐雜到無法在民眾中普及,則極易淪為經院哲學,甚至演化為民眾對權威的盲目迷信”,威爾·杜蘭特如是說。因此美國曆史學家詹姆斯·哈維·羅賓遜號召“拆除壁壘,還知識於民眾”,我僅僅是眾多擁躉者之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