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棄卒(1 / 2)

榮國公早就保不住了……這個結論並不是柳上第一個說,晉王府的謀士們在合議時也曾有多人提過,不過當時大家主要的意思還是指主審的恭王是個軟硬不吃的牛脾氣,又是欽差親自出馬收集的證據,要翻過案來幾乎不可能雲雲,全都停留在這個地方,讓晉王心裏還存著一絲僥幸。可今日柳上三言兩語斷的是他的根本,明明白白指出榮國公保不住,不是因為保起來很難,而是因為根本就不能去保他。

晉王不同於臨王,他是個本身很有判斷力的人,柳上一點,他就知道事實的確如此,方才的一團興頭頓時蕩然無存,心裏沉甸甸的。其實榮國公對於晉王來說,並沒有多深的私人感情,可他卻是在軍方普遍態度曖昧的情況下,唯一公開表示支持晉王的武臣,而他元老的身份,也足以號召起一批門生故舊,因此顯得格外可貴。

大夏的國製,文武臣之間涇渭分明,除皇室宗親外,文臣不封侯,武臣不參政,一品以下,不能兼領文武雙職。文臣的晉升可以既靠考核,也靠上司或皇帝的青睞提拔,但武臣們的晉升則必須要有軍功才行,不能單靠皇帝的偏寵。正是由於這個傳統,使得大部分武臣對爭嫡之類與軍務無關的政事不太感興趣,因為就算冒著極大的風險卷進去選對了新君,沒有戰場上實實在在的軍功也得不到升賞,實在是不合算的買賣,還不如乖乖作壁上觀呢。隻有早已憑軍功升至一品,已封侯或拜帥的武臣才不受這些限製,可以得到皇帝任何的加封,從而求得超品級的待遇和家族世襲的蔭賞。而目前大夏天下有這個資格的武臣,不過隻有五人而已。

這五個人的偏向,就代表著大部分武臣們憚度。雖然從現在的情況看來,五人中除了榮國公明著支持晉王,銀國公暗裏支持臨王以外,其餘的好像都置身事外。

當然,最終影響皇帝確定傳位人選的因素中,有八分還是要看臨王和晉王在政務上的表現以及爭奪六部實權的較量,但餘下兩分,皇帝還是免不了要參考軍方的偏向。

縱然晉王有信心在那八分裏占得臨王的上風,但隻要未能把差距拉得很大,那麼這餘下的兩分,仍然有可能導致顛覆的結局。

何況武臣憚度,曆來都最難把握,大部分武臣為了規避風險,從來都是不偏不倚,一問三不知,隻等最後的關頭被皇帝當麵問到,才會在天子耳邊悄悄說出一個名字,決不傳第二人之耳。這樣雖得不到新君的格外愛寵,但也不會招來禍端,野心不是那麼強烈的人,一般都會選擇這種方式。

由此也可以想見,得到一個一品軍侯的公開支持,對晉王來說有多麼難得。

“先生有所不知,”晉王歎一口氣,用推心置腹的口吻道:“本王一直以為,在爭取武臣支持方麵我是優於臨王的,因為本王有榮國公,從來不用為了軍方憚度廢半點心。結果千算萬算,實在沒算到臨王與銀國公竟然也站在了一條線上,還一手炮製出‘侵地案’來意圖扳倒榮國公……現在本王沒有任何途徑可以預先察知軍方的偏向,怕隻怕將來緊要關頭時,就輸在這一點上啊……”

對於晉王的感慨,柳上靜靜聽著,除了略微點點頭外,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晉王的目光也因他的這種反應而閃爍了一下,不過表情倒一直控製得很穩,先眨了兩下眼睛,再在臉上露出一抹苦笑,自責道:“是本王魯莽了。本王竟然忘了先生與銀國公府的兩位公子甚是交好……說這番話,實在是讓先生為難了……”

柳上容色淡淡,並不否認,微低著頭的樣子,竟像是在發怔一般。

晉王越是表現得謙恭,臨王在他心裏的印象就會慢慢下降,這也是一種先機……晉王在心中暗暗告誡自己。

柳上既然離開了樊城來到涼城,必定心中早已有覺悟,知道自己掙脫不了被白虎閣一語定下的命運,已準備要擇主而事了。在這種被迫的情況下,誰顯得更加仁厚,誰讓他感覺更安全,他便會選擇誰。而等他下定決心站穩了立場後,這位冷麵才子必然會竭盡所能扶持他的主人。

因為柳上實在是太看重他的烈焰幫了。如果他所選擇的一方將來在奪嫡之爭中失敗的話,烈焰幫必定會因為它的尊主而遭受到池魚之災,而這個,是柳上無論如何都不會允許發生的。所以隻要能把他拉到旗下,再把他和烈焰幫的命運跟自己牢牢地綁在一起,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利用他的心機與才華了。

不過前提,當然是得先將他網羅在麾下才行。

“先生今日肯出言指點本王處理侵地案一事,本王已是不勝感激。至於將來,本王決不敢勉強……”在溫暖笑容和謙和辭氣的雙重搭配下,晉王很完美地表現出了仁君風範,“以先生之大才,自然審時度勢獨具慧眼,何須本王多加絮言。本王隻想說的是,無論先生選擇為何,無論日後際遇為何,隻要先生肯再垂青眼,晉王府的大門將永為先生而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