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互聯網+”的三個關鍵詞(1 / 2)

我們熟知的滴滴出行。其實就是分享經濟的一種體現。滴滴於2012年6月成立,最早通過出租車切入市場;2014年,滴滴推出專車服務;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並;2015年6月,滴滴順風車上線;2015年7月,滴滴巴士、滴滴代駕上線,還有相繼推出的滴滴試駕。在滴滴這個大平台上,通過人和車輛座位信息匹配、分發,整合閑置資源,調動巴士、出租車、專車、順風車等社會力量,滿足了大家的出行需求。

而在通信業,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是分享商業模式的嚐試。鐵塔公司的資產來源於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家運營商存量資產的注入,商業模式則是在三家鐵塔類相關資產出售後的共享回租。其本質是使用權大於所有權。鐵塔類資產由原來三家電信企業各自擁有各自使用,變為一家擁有多家使用,甚至被全社會使用。

三、普惠

台灣散文作家張曉風,曾在自己的散文裏記錄旁聽《經濟學》課程時的筆記:“什麼是經濟學呢?經濟學就是把‘有限資源’做‘最適當的安排’,以得到‘最好的效果’。”“經濟學為什麼發生呢?因為資源‘稀少’,不單物資‘稀少’,時間也‘稀少’,而‘稀少’又是為什麼?因為,相對於‘欲望’,一切就顯得‘稀少’了……”

而在互聯網時代,因為連接、因為分享,普惠即可為大家所享受。

以促進教育公平為例,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世界上最優秀的老師通過錄製課程上傳平台的形式來進行授課,大家隨時隨地,都能學習到名校名師的課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優質教學資源均衡化。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互聯網金融解決了小微企業發展資金的問題。絕大多數小微企業是無法通過股票和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向銀行貸款成為單一的融資方式。小微企業往往缺乏可供抵押的資產,很難向銀行融到資。於銀行方麵,不能很好地評判小微企業的還款能力,也不能隨便放貸。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來源已不局限於銀行,個人資金彙聚起來,也能辦大事;利用互聯網的特性,減少了信息不對稱性,投資人通過查詢企業曆史交易信息、在互聯網上記錄的工作生活情況,讓投資者更加了解企業發展情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現在還出現了幫助企業或個人征信的第三方應用,更加提高了效率。

除了人人受益,普惠還體現在以人為本。互聯網是去中心化的,局部、碎片、個體的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每個人的個性更加容易被識別,用戶更靈活地參與到產品和服務中去,從而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我們熟知的滴滴出行。其實就是分享經濟的一種體現。滴滴於2012年6月成立,最早通過出租車切入市場;2014年,滴滴推出專車服務;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並;2015年6月,滴滴順風車上線;2015年7月,滴滴巴士、滴滴代駕上線,還有相繼推出的滴滴試駕。在滴滴這個大平台上,通過人和車輛座位信息匹配、分發,整合閑置資源,調動巴士、出租車、專車、順風車等社會力量,滿足了大家的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