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問自己:難道因為分手,就不去支持我喜歡的導演,不去看我期待已久的電影了?
對電影的熱愛,最終戰勝了分手對我的打擊。
我很慶幸。
這件事情讓我切膚地感受到,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是自己情感、生活、心靈的主人,我為此感到安心、自足。
也許你覺得我小題大做。
但假若你也看到那麼多人有自己想做的事,卻因為找不到人陪伴而放棄,就會明白一個人邁出腳步做出改變,是一件多麼艱難又多麼必要的事。
一次朋友聚會,我聊起不久前獨自去旅行的事,說起在異地遇見的人、看到的風景,諸多見聞,一位女孩聽完後,說:“好羨慕你。”然後告訴我她有哪些想去的地方。
“既然有想去的地方,怎麼不去?”我問她。
“你去的地方適合一個人去,可是我想去的那些地方,都比較適合兩個人一起去啊。”她苦著臉,“誰讓我單身,沒有男朋友呢。”
言下之意,是要等交到男友再去。
這也無可厚非。但我很想問她:假若一直交不到男友,你就一直不去嗎?再假設,你交了一個不喜歡旅行的男友呢,到時怎麼辦?且不說他不願意陪你一起去,即使出於愛意,或者為了滿足你的要求,他願意陪你一起去,恐怕你們也不會玩得開心吧?
誰能說兩個人一起漫步海邊看到的夕陽,一定比一個人看到的更美?
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不適合一個人去。
有個女孩,被父母送去加拿大一個小鎮讀高中,那時她英語不夠好,很難和當地人交上朋友,而學校的華人圈又多是講粵語的人,她融不進去,所以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個人。用她的話說就是:
一個人去中餐廳吃自助。
一個人看書學習看電影。
一個人去購物,然後把勒痛了左手的購物袋遞給右手,嘴裏說,喏,給你。
一個人去滑雪,摔傷腿,強忍著痛把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勉強從山上滑下來。
一個人生病,然後把藥和吃的沿著床頭擺成一列,這樣如果實在不能起床,也不會餓死。
後來她去另一個城市上大學,原本在假期之前已經定好住處,誰知房東臨時變卦,在她抵達的第二天就讓她搬走。於是她一個人在異國的街頭找住處找到深夜。
終於找到一間便宜的房子,房間裏什麼也沒有,她自己一個人跑到宜家買了桌子椅子櫃子和床,叫了一輛車拖回來,一個人按照說明書裝家具。結果發現床板拿錯了,心疼叫車的錢,於是把床板捆起來背在背上,一個人坐車去宜家換貨。
地鐵上有個白人老爺爺問她:小姑娘你是要回家給你的小狗搭房子嗎?她回答,不是,這是我的床板。
到了新的學校,天性開朗的她終於交到許多朋友,但她發現自己已經喜歡上了一個人的感覺。一個人的生活,讓她嚐到寂寞的滋味,也讓她意識到自己的堅強。
她說,離了任何人也能活下去的感覺,挺好的。
過去,我有過許多次旅行,都是一個人出發,一個人回來,但中途總能遇到許多和我一樣在路上的同伴,彼此萍水相逢,結伴走一段路,然後分別。
旅途如此,人生也是這樣。
我們都是孤零零來到這個世界,孤零零地離開,中間也有大段大段的時間需要一個人度過,但在這個遼闊的世界上,同伴無處不在,我們不可能永遠是一個人。
當然,也不可能永遠有人相伴。
一個人也好,兩個人也好,一群人也罷,都是生活的狀態。
所有的狀態,都不妨安然領受。
一個人時,就享受一個人的自由時光,也享受一個人的寂寞和堅強;有人相伴時,就享受陪伴的溫暖和互動的快樂。
至少,不要在一個人的時候羨慕兩個人的溫暖,然後又在兩個人的世界裏懷念一個人的輕鬆自在。
不要因為暫時是一個人,就放棄做你想做的事,放棄過更好的生活。
哪怕隻是看一部電影,開始一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