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警惕!孩子的自我意識
心理觀察:點紅鼻子實驗
1.1 “我”從什麼時候開始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在孩子開口說話後,總是會跟著大人的叫法稱呼自己。
比如說我的小侄子,自從學會說話後就和他爸媽一樣叫自己“揚揚”。在小侄子的口中,“揚揚”已經代替了“我”。他會跟他媽媽說:“抱抱揚揚”,會對他爸爸說:“揚揚要吃蘋果”,但是從不會說“抱抱我”、“我要吃蘋果”。這種特殊的語言現象直到小侄子兩歲多才漸漸消失。
其實,兒童會使用代詞“我”代表著他有了關於自我的認識,也就是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兒童關於“我”的使用出現的時間來看,兒童的這種自我意識似乎是在2-3歲的時候出現的。
家長們可以觀察到,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出現之後,他們就會向周圍的人申明“我”的存在,他們會說:“這東西是我的!”也漸漸的會違背父母的意見和想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可是兒童的自我意識是否真的是從2-3歲開始有的呢?為了驗證這個猜想,心理學家們做了一些實驗來探索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點紅鼻子實驗。
1.2 心理實驗:鏡子裏的人
上世紀70年代初,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有一個叫beulah amsterdam的人,他對該問題也很感興趣,他想知道人類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自我意識的。他借鑒了gordon gallup教授做的一些實驗。
gordon gallup教授因為對動物是否跟人類一樣有自我意識很感興趣,所以做了一些列關於動物的研究。beulah amsterdam的實驗就是借鑒gordon gallup教授的實驗方法。這個實驗的名稱是:點紅鼻子實驗。
首先就beulah amsterdam找了88個各個年齡段的嬰兒。但是嬰兒畢竟是嬰兒,他們不像大人那樣可以溝通,願意配合,很多的孩子都不願意玩這個“遊戲”。所以beulah amsterdam最終得到的可靠資料,隻是來自其中的16個孩子。
實驗其實很簡單,首先,不然孩子知道的情況下在嬰兒鼻子上點一小紅點(可以選擇嬰兒熟睡的時候進行)。然後把孩子放在鏡子前,讓孩子的父母指著鏡子裏的影像問孩子:“那是誰?”,研究人員觀察孩子們的反應。
結果amsterdam發現6-12個月的嬰兒,會對鏡子裏的孩子做出接近的動作,比如微笑、發出聲音等。他們完全把鏡子裏的孩子當成了別的孩子!當做要好好相處的對象或者玩伴。
而13-24個月的嬰兒看到自己在鏡子裏麵的樣子不再感到特別興奮,甚至有些孩子看起來有些警惕,還有一些則會偶爾微笑一下並弄出些聲音。總體表現為退縮。beulah amsterdam認為這種行為表示嬰兒這個時候可能已經感到自己存在,表現出自我概念,但是也有可能是麵對其他孩子的反應。
20-24個月以後的嬰兒看到了鏡子裏的自己,發現了自己鼻子上的紅點,並用手去摸自己鼻子上的紅點,想要弄清楚這個紅點究竟是什麼。這說明嬰兒這個時候認識到了鏡子裏的人是他們自己,自己的鼻子上有紅點,所以才會伸手去摸自己的鼻子。
1.3 實驗結論:孩子2歲開始有自我意識
beulah amsterdam的實驗結果驗證了大多數人的猜想,得出這樣的實驗結論。
結論一:嬰兒在24個月以後有了自我概念,即從兩歲開始個體就開始有自我意識,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存在的。
1.4 教育策略:正確對待孩子的自我意識
從點紅鼻子實驗中,家長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
(1)不要再把孩子管太死,給孩子一定的自由。
孩子兩歲就開始有自我的認識,開始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不要再把孩子當成一個沒有自我想法的個體,讓孩子遵循家長的想法走。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很難在孩子2歲的時候完成這種轉變。他們大多都認為孩子還小,太多的事情需要自己操心,等他大一點的時候再讓他按自己的想法走。
這種想法從某一方麵來說也是正確的,孩子的想法確實在很多地方都不如成人考慮的周全。但是從孩子的自我發展來說,他們已經開始學著獨立、自我思考。如果父母一味的以自己的想法為標準,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命令走,那麼不但會削弱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孩子的自我獨立性也會造成不良影響,還有可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所以在孩子2歲之後,家長就應該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要管孩子管得太死,讓他們自己玩耍,自己思考事情,給他們足夠的自我空間。
(2)孩子2歲開始給建立社會關係。
有了自我概念後,孩子就能區分自己與他人,有了社會化的基礎,能夠建立真正的社會關係。所以在孩子2歲左右時,就要開始讓他多與別人相處,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這有利於孩子學會如何跟人相處,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有極大的好處。
2. 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性別教育
心理觀察:性別認識實驗
2.1 他們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是男是女
有一次帶著小侄子去給他買衣服,在童裝店的時候,我選了一件色彩比較鮮亮的上衣給小侄子,小侄子皺著眉頭說:“不要,像女人的衣服!”我和店員聽了後,當場就樂了。小小孩子,就已經知道什麼是女人和男人了嗎?
不知道養過孩子的家長是否認真觀察過自己的孩子是從幾歲的時候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性別的,開始不願意玩與自己性別不符的玩具,不願意穿與自己性別不符的衣服?
這是一個關於兒童自我性別認識的問題,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假如孩子不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性別認同,就有可能造成以後在性別認同上出現障礙。
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觀察與研究提出兒童在2歲多的時候就開始出現對自身性別的認識,3歲左右就能夠識別自己的性別。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心理學家關於此塊做的實驗研究,同時也為自己尋找一個答案。
2.2 心理實驗:男洋娃娃和女洋娃娃
性別認同是指個體對男性化女性化的認識程度,包括個體對自身性別的意識與接受。關於兒童性別發展的研究,在心理學上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它包括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出現,性別認同的發展,對性別差異的認識的研究。
心理學家在研究兒童性別角色的認識的時候一般是通過觀察兒童身上出現的一些典型的、帶有明顯的性別特色的行為活動,如打架、玩洋娃娃、騎馬、燒飯等,來確定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還有就是讓兒童說出這些帶有明顯的性別特色的活動中哪一些是適合男孩幹的,哪些是適合女孩幹的,來辨別兒童對男性行為與女性行為的特點的認識。
心理學家庫恩等人在研究兒童性別發展的時候,曾經為考察兒童角色出現的年齡,做過一項非常有趣的實驗。實驗的被試是一些年幼的兒童,實驗中,首先實驗者向兒童宣讀一些對自己的描述陳述,如“我很強壯”,“我長大後要開飛機”的男性描述;“我很漂亮”,“我長大後要當護士”的女性描述。
同時,實驗者給兒童兩個洋娃娃,一個是男洋娃娃,另一個是女洋娃娃。然後要兒童從兩個洋娃娃中挑出一個適合剛剛對兒童描述中的的自己的洋娃娃給實驗者。
結果庫恩他們發現,2歲的兒童就能夠挑出跟實驗者描述中的人相符的洋娃娃。這證明了兒童早在2歲時就已具備了一些性別的固著認識,也進一步證實,嬰兒期的兒童已初步形成了一些性別角色知識。
2.3 實驗結論:兒童2歲就具備了對性別固著的認知
庫恩基於實驗結果得出這麼一個實驗結論:
結論: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些關於性別角色的認識,2歲就具備了對性別固著的認知。
庫恩的實驗結果驗證了他關於兒童性別發現的猜想,為心理學家對兒童的性別角色的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實驗證據,回答了研究人員和孩子父母關於兒童性別發展的問題。
2.4 教育策略:性別教育要適當的早一點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知道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對性別角色的一些知識和認知,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對兒童的性別教育也要相應的早一點。
在中國,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性別教育意識不強,關心更多的是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孩子的學習是否優秀。家長們很少意識到孩子的性別也是需要進行一定的教育的,大部分家長都是任由孩子自由發展。
不過事實上,孩子在2歲的時候就開始形成關於性別的認識,如果在孩子形成關於自己性別的認識的時候,家長還是不分性別的給孩子穿衣服,孩子的玩具也是不分性別,那樣就很容易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引導,讓孩子在性別認識上產生混亂。
當然,因為孩子還會接觸外界,從父母以外的地方獲得關於性別的信息,所以也不一定會在長大後就會產生性別認同混亂。但是,作為家長,應該杜絕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正確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認識到性別的差異。比如家長可以讓孩子穿符合性別的衣服,玩符合性別的玩具。甚至還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洗澡,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性別。
3. 你的態度影響著你的孩子對性別的認同
心理觀察:性別認同實驗
3.1 是什麼影響著孩子的性別認同
從上麵的實驗中,我們知道了兒童形成關於性別認識的年齡,但是是什麼影響著兒童形成這種性別差異與性別認同呢?作為家長又該為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認同做些什麼呢?
有一個案例,父母將生下來的女孩當男孩養,給孩子穿小子的衣服,讓孩子學打籃球。結果孩子長大後,雖然知道自己是一個女孩,但是依然我行我素,保持著較強的男孩子氣:留著帥氣的短發,說話爽朗,行事大方,穿的也非常的中性。到了該結婚的時候,差點沒把父母給愁死。
這樣的案例不多,所以很難從單獨的案例說明問題,但是還是有很多心理學家猜想:兒童性別角色的建立跟父母與家庭離不開關係。因為在兒童早期的時候,兒童的活動場所多以家裏為主,接觸的人也多以家人為主。隻不過因為大多數家庭都是按照孩子的性別給以相應的教育,所以很難找到具體的證據證明這個猜想是否正確。
在這種條件下,我們來看看一個實驗,看看孩子的性別角色的形成跟父母的態度是否有關。
3.2 心理實驗:“家長”們的態度
在這種觀點之下,心理學家西韋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的內容是讓一些成人與一些嬰兒進行交往。其中參加實驗的成人都不是父母。
實驗者首先把被試隨機分為三組,其中第一組被實驗者告知將要與他們進行交往的嬰兒是男嬰;第二組的被試則被實驗者告知將要與他們進行交往的是女嬰;對於第三組被試,實驗者則不告訴他們嬰兒的性別。然後讓這三組被測成人分別與測試室的嬰兒交往,實驗者觀察記錄成人的行為表現。
結果實驗者通過觀察發現,三組被試與嬰兒的交往模式存在很大的差異。第一組的被試與男嬰進行交往的時候,會給嬰兒一些男孩玩的玩具,說的話題內容也與與一些男性化的東西。第二組被測成人與女嬰進行交往時,則會選擇給嬰兒一些女性的玩具。而第三組的被試,也就是不知道嬰兒性別的被試,他們會先根據一些信息對嬰兒的性別作出自己特殊的判斷,然後按照自己所判別的嬰兒性別與之交往。因此西韋認為成人在與嬰兒進行交往時,嬰兒的性別對交往模式有重要作用。
教育學家通過對這個實驗結果的研究認為,兒童早期對性別角色的認識與對自己性別的意識很大一部分來自父母對孩子的性別的認同,即父母對待兒童的態度與行為中所帶的性別色彩。比如說,父母會給女孩洋娃娃,給男孩小玩具槍、玩具坦克。還有一個實驗能夠說明成人對不同性別的兒童采取不同的教養方式與態度。
心理學家給一個1歲多的嬰兒穿上一身中性的衣服,遮掩這個嬰兒的性別。然後告訴他們找的成人被試(不認識孩子的父母)中的一組,這個孩子是女孩;對被試的另一組則說,這個孩子是男孩。然後要求這兩組被試分別陪這個嬰兒玩。
結果心理學家發現,第一組被試大多會拿布娃娃給“女孩”玩;第二組被試則會選擇拿小玩具槍和小足球給“男孩”玩。
在實驗的第二個階段中,孩子的一個玩具突然發出奇怪聲音,孩子嚇了一跳,大聲哭起來。觀察兩組被試的行為反應,結果發現:第一組被試連忙去安慰“女孩”,告訴她不要害怕;而第二組被試卻不太在意“男孩”的哭泣。從實驗者對被試的訪談中了解第二組被試認為男孩子被玩具嚇哭,是很沒出息的一件事。
3.3 實驗結論:家長的態度應孩子的性別而不同
從實驗的結果心理學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家長對孩子所采取的態度和行為反應跟孩子的性別有很大的關係,他們會根據孩子的性別給孩子不同的玩具,對孩子的行為采取不同的態度。
3.4 教育策略:孩子應該 “區別對待”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啟發:對待不同性別的孩子,家長應該區別對待。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性別的認同是讓孩子認識到性別角色差異的關鍵。
家長們因為孩子的性別,給孩子相應的玩具,穿相應的衣服,以相應的態度對待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對符合自己的東西有一個固著性的認識,直到自己應該玩什麼樣的玩具,穿什麼樣的衣服,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方式或者性格。所以孩子的性別角色的建立,跟家長的態度分不開。
生活中大部分家長都能夠按照孩子的性別給孩子相應的教育,但是還是有一些家長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們之中有的是因為孩子的性別跟妻子在懷孕的時候自己所期盼的相反,所以在孩子出生後因為一種補償心理把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培養,有的家長則是一種惡趣味,還有的家長是因為意識不夠。
但是,這樣的做法很容易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建立產生不良影響。孩子容易在你的態度之下往另外一個方向發展。而當你想要糾正的時候,將會有很大的困難。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孩,就以對待女孩的方式對待她,如果是男孩,就以男孩的方式對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