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智力從哪裏開始,從哪裏得到(1 / 3)

1. 孩子什麼時候明白守恒的道理

心理觀察:守恒實驗

1.1 糖果沒有少!

有一次,嫂子有事,把小侄子和小侄女玩寄養在我家兩天。在他們來之前,我先上超市買了一堆零食。小侄子,侄女來了之後,看到一堆零食,高興的不行,但是卻為了超市贈送的一包小奶糖 “大打出手”。

原來因為我買的吃的都是雙份的,兩人各一份,心裏很平衡,結果出現了一個單數,侄子侄女都想占有那包奶糖,所以開始搶奪大戰。

為了平息戰火,我把幾顆奶糖倒了出來,然後在桌子上平均分成了兩份,並讓他們自己數了數。好了,倆終於平衡了,為了他們好拿,我又找了兩個小包裝袋,把奶糖裝了起來,交給了他們。結果我發現,較小的小侄女把裝進包裝袋的奶糖又數了數。我覺得好笑,難道她以為我偷了她的奶糖?

不過,後來我知道,這並不是她以為我偷了她的奶糖,她隻是在數量上還沒有一種守恒概念,認為在桌子上的奶糖放進小口袋裏,麵積變小之後,數量也就變少了。這是一種在兒童身上普遍存在的現象。

那麼究竟要到什麼時候,孩子才不會受一些表麵現象的幹擾,形成守恒概念呢?

1.2 心理實驗:守恒實驗

皮亞傑是瑞士近代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發展心理學上占有很大的影響。兒童的守恒概念的發展是他在研究兒童思維發展中一個重要的模塊。他做了一係列非常有名的守恒實驗,來探索兒童守恒概念的出現和發展。

實驗一

皮亞傑關於兒童守恒的研究最著名的實驗就是液體守恒實驗。實驗的被試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實驗時,首先用形狀、型號完全一樣的杯子裝同樣多的水呈現在兒童麵前,兒童知道兩個被子裏麵裝有同樣多的水。然後實驗者在兒童麵前把其中一個杯子裏麵的水完全倒入另一個細長的量筒裏。皮亞傑再次問兒童杯子和量筒,那一個容器裏的水更多。

實驗的結果是,6-7歲以下的孩子有的認為量筒裏的水更多,因為它更長;有的認為杯子裏的水更多,因為杯子更粗。而8歲的兒童則能做出正確的回答,向實驗者指出兩個容器裏麵的水是一樣多的。

這個實驗證明了,兒童對守恒的掌握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它與兒童的思維發展相對應,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皮亞傑還進行了一係列有關的實驗與觀察,其中有一個就是關於兒童對數量守恒掌握水平的研究。

實驗二

數量守恒實驗中,皮亞傑將7個雞蛋與7個玻璃杯一一對應地排列著,呈現在不同年齡的兒童麵前,問兒童雞蛋和杯子是否一樣多,兒童都會回答“一樣多”。

然後,皮亞傑再當麵將杯子與杯子之間的距離拉開,讓杯子的排列總長度比雞蛋長,再問兒童雞蛋和杯子是否一樣多,這時年齡小的兒童認為杯子比雞蛋多,表現出數量不守恒。而到達一定年齡的兒童則能夠正確的指出兩者一樣多,達到了數量守恒。

除了數量守恒實驗,皮亞傑還做了一個質量守恒實驗。

實驗三

實驗中,皮亞傑先給兒童呈現一團橡皮泥,並當著兒童的麵把這團橡皮泥搓成圓球形,讓兒童觀察這個圓球形的橡皮泥。然後再當著兒童的麵將圓球形橡皮泥搓成長條形的“香腸,”,問兒童圓球和“香腸”哪一個橡皮泥比較多。

結果年齡較小的兒童中一部分認為圓球的多,因為圓球大,另一部分兒童認為香腸的多,因為它長,表現出質量不守恒的現象。當兒童的年齡達到一定的階段的時候就能正確的指出兩者的橡皮泥是一樣多的。

1.3 實驗結論:兒童的對守恒的認知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皮亞傑從一係列守恒實驗得出一個結論。

結論:兒童的對守恒的認知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皮亞傑的研究對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人紛紛以他的理論及研究為基礎進行驗證、深入或者挑戰。

後人在綜合皮亞傑的觀察與實驗研究和自己的研究基礎上,基本上確定了兒童各守恒觀念形成的時間:數的守恒(6.5-7歲);麵積守恒(7.5歲)質量守恒(7-8歲);整體守恒(7-9歲);時間守恒(8-9歲);重量守恒(9-10歲);距離與長度守恒(7.5-11歲);;體積守恒(7-11,12歲)。

1.4 教育策略:不要勉強孩子學習,適當引導孩子形成守恒觀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知道孩子的認知發展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他們的守恒概念是存在一個發展過程的。

可見,不到一定的年齡,孩子們不具有對某些規則的認知。他們對這些規則的認識都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所以作為教育和養育者,家長不要勉強自己的孩子學習一些超過他們年齡所能接受的知識,他們的認知和思維水平的限製導致他們根本無法理解所學習的內容,無法理解其中的一些規律,家長和老師的教學應該遵循兒童發展的規律,對孩子的教育不要過於急切。

家長們應該做到的是,依據孩子的發展規律,在孩子到達一定年齡之後,引導孩子認識某些規則,理解某些規律。比如說,讓孩子屬不同擺放規則的糖果,讓他們逐漸認識數量守恒的規則。

2. 孩子幾時能理解你的想法

心理觀察:三座山實驗與農場實驗

2.1 孩子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為你想想

張奶奶的感歎:我的孫子活潑機靈,招人喜愛,但是吧,就是活潑的有點過了。他爸媽把她送到我家來後,家裏熱鬧了不少,有時卻是熱鬧過了頭,吵得我耳朵嗡嗡的,難受啊!

還有就是,孩子特別愛玩,而且是什麼東西較髒就玩什麼。結果就是我得非常勤快的給他換衣服,洗衣服。因為他有些衣服玩得太髒了,洗衣機洗不幹淨,所以我還得坐在小板凳上給他洗髒衣服。哎呦,雖然這是一種甜蜜的負擔。但是這小子能不能體諒我一點,玩的時候稍稍注意一點,不要把衣服弄得太髒啊!

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都發出過類似的感歎:“孩子什麼時候才能為我想一想呀?”

也許家長們在感歎的時候並不知道孩子在年幼的時候有這麼一種特點:自我中心性。也就是說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隻從自己的角度和立場來看待問題。

這個現象是皮亞傑在研究兒童的語言表征時觀察兒童的溝通發現的。他發現兒童經常出現“自我中心式溝通”,他們在溝通的過程中隻關心自己的想法,他們的溝通看起來就像是牛頭不對馬嘴。

從皮亞傑的理論來看,孩子們至少要在一定年齡之後,自我中心性消除了,才能夠為別人考慮。那麼孩子的這種自我中心性,究竟是什麼時候消除的呢,孩子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通過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呢?

2.2 心理實驗:別人的角度

實驗一

皮亞傑為了驗證自己關於兒童自我中心性的猜想,設計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三座山實驗。

皮亞傑的實驗是這樣設計的,皮亞傑讓實驗被試,也就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坐在放著三座山的模型的桌子的一邊。桌子上放置餓三座山模型是三座在高低、大小、位置上有明顯的差異的山。三座山的顏色不同,其中一座山上有一間房屋,另一座山的山頂上有一個紅的十字架,而第三座山上則是覆蓋著“白雪”。

實驗共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中,實驗者把一個玩具娃娃放到桌子周圍的不同位置。然後實驗者兒童“娃娃看到了什麼?”結果幼兒很難回答。

在實驗的第二階段中,實驗者向兒童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照片,然後把娃娃擺到桌子周圍的一個位置上,這個位置是剛好可以看到所拍攝的照片中其中一張的景象。實驗者要求兒童挑出娃娃看到的那張照片。

實驗的第三個階段中,實驗者給兒童三個硬紙板,從顏色和大小上分別代表三座山,要求兒童按娃娃所見把三座山按順序排好。

實驗結果顯示,8歲以下兒童一般不能正確成功的完成實驗者要求的任務,而大多數6歲以下兒童在第二階段中選擇的照片和第三階段中搭建的模型,與他們個人的觀察角度一致,而不是娃娃的。根據該結果,皮亞傑認為幼兒在一定的年齡以前對事物進行的判斷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無法從別人的角度和立場考慮問題,而這個年齡的轉折點為6-8歲。

皮亞傑的實驗證明了自己從觀察結果中的出的猜想,證明一定年齡以下的兒童確實存在自我中心性,不能夠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皮亞傑的實驗之後,還有人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並在關於兒童自我中心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進展。

實驗二

1975年,心理學家博克在皮亞傑三座山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設計了農場景觀模型。這個“農場”中有房子、小湖、小船,還有牛和馬在草地上,布局類似於三座山測驗。這個實驗中代替娃娃的是美國兒童電視節目《芝麻街》中的主角:格羅弗。

格羅弗開著轎車繞著農場轉動一周,期間不時停下觀賞著農場的景色。在格羅弗停下來的時候,實驗者要求兒童指出格羅弗看到了什麼。其中提問形式與三座山實驗中相同。實驗者同時還讓參加農場實驗的被試參加三座山測驗。

結果發現,兒童3歲的時候就能夠在農場實驗中很好的完成任務,但是在三座山測驗中成績卻很差。在這種實驗結果的基礎上,博克認為幼兒是否能夠考慮到別人的觀點,與兒童對問題的場景的熟悉度有關。當場景是兒童熟悉的,問題也容易讓兒童理解時,兒童就更容易理解別人的觀點,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2.3 實驗結論:兒童在一定的年齡以下無法理解別人的觀點

皮亞傑從自己的三座山實驗中得出結論。

結論一:6-8歲以下的幼兒確實存在自我中心性,不能從別人的觀點看待事情。

而博克則從自己的農場試驗中得出了進一步的結論。

結論二:兒童在一定的年齡以下無法理解別人的觀點,但兒童對問題的熟悉和理解有利於促進兒童對別人觀點的理解。

2.4 教育策略:怎樣看待孩子的自我中心

從實驗中,我們知道,孩子在一定年齡前具有自我中心性,隻能夠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在這樣的實驗結論下,我們可以獲得一些啟示:

(1)寬恕孩子的自我心中性,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觀點。

孩子年幼的時候具有自我中心性,不能通過別人的角度和立場考慮問題,因此也很難體諒到別人的難處或者聽進別人的建議,他們隻會堅持自己的角度和立場。所以,他們有時候會因為隻顧著自己而犯一些錯。

就因為這樣,在這一階段父母可能會相對辛苦一些。但是這是孩子的一種成長特點,無法避免,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寬容一點,不要責怪孩子不懂事。

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要一味糾正孩子的觀點與看法,強調自己的立場,因為他們不懂。相反,作為思想成熟的成人,要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他們的立場和想法,然後再一步一步的引導孩子,改善孩子的看法。

(2)引導孩子從熟悉問題開始理解別人的觀點。

孩子總是需要成長,雖然自我中心性讓他們無法理解別人的觀點,但是在一定年齡之後,他們也需要學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所以家長可以通過適當的方法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的看法。從博克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兒童熟悉的環境中,兒童更加容易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家長可以從兒童熟悉的問題和事物開始,引導孩子發現不同角度看到的場景,思考不同角度下形成的觀點。這樣可以促進孩子對別人觀點的理解,脫離自我中心性,學會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

3. 具體到抽象,兒童的思維水平

心理觀察:杠杆連接實驗

3.1 孩子不會一直那麼“笨”

“孩子越來越聰明,變得鬼精靈的!”這是我的一個朋友跟我打電話的時候,向我炫耀她的孩子時說的一句話。

說完這句話後,她就開始向我講他孩子的光榮事件。原來他孩子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旁邊的小朋友過於調皮,把他寫字用的鉛筆搶走了。在他想拿回來的時候,剛好被老師發現,結果被老師批評了。後來朋友的孩子把這件事情寫在了日記上(要上交的那種日記),被老師看到了,老師向他道了歉,並且幫他拿回拉被同學搶走的鉛筆。

朋友樂滋滋的向我炫耀,說她孩子聰明,居然已經學會了迂回作戰了。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孩子的這種進步令人欣喜,同樣也引發家長們的思考:是什麼促使孩子發生了這種變化,作為父母又該怎樣做來幫助孩子完成這樣的轉變?

3.2 心理實驗:想辦法取到糖果

在心理學上,孩子的這種變化屬於思維水平的發展。對於兒童思維水平發展的研究中,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最為著名。他將個體的思維發展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思維階段(7-12歲),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認為個體的思維是處於不斷提高的,從具體動作思維開始,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

也就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的影響性逐漸變大的時候,同一時期,蘇聯的梅欽斯卡婭做了一個關於兒童思維發展水平的實驗,為兒童思維水平的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定有力信息。

梅欽斯卡婭是蘇聯心理學家,她於1932年起在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在1952年獲的心理學博士學位。曾任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學術秘書、學習與智力發展實驗室主任、副所長。多年來,主要從事教育心理學和年齡心理學研究,並先後發表過100多篇學術論文和 8本專著。

梅欽斯卡婭以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作為被試,進行了一項關於思維發展研究的實驗。實驗中,實驗者要求被試們完成一項杠杆連接的任務,把一套簡單的杠杆連接起來,從而通過連接的杠杆取得不能直接用手拿到的糖果。這一任務的主要意義在於讓兒童們自己找出物體之間的簡單機械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