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情商雖難,也要精細培養(1 / 3)

1. 兒童的過去與未來

心理觀察:陌生情境實驗

1.1 別扭的孩子

孩子4歲了,我和丈夫商量打算送孩子去小區裏的幼兒園。孩子一開始很興奮,因為幼兒園裏有很多的小朋友。結果等手續都辦完了,我打算走的時候,小家夥卻不合作了,哇哇大哭,不願意單獨留在幼兒園。他似乎以為我是會陪著他的。

看著孩子哭的眼睛都紅了,我非常的心疼,不過遲早都會有著一天的,也許過幾天等他習慣了就會好一點。我狠心的把孩子交給了幼兒園的老師,然後去了公司。接下來,我一整天都不太放心,總擔心著孩子,於是一下班後,我立馬就離開了公司。

當我接到孩子的時候,孩子似乎好了,沒有再向我哭訴。不過卻板著一張小臉,不願意與我親近。這個別扭的小孩,該不會是生我的氣了吧!

很多的家長在第一次送孩子上學的時候,都會出現類似的狀況。家長們也許都能記住第一次送孩子上學的情形,但是卻很少能夠沒有意識到,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孩子對父母依戀的一種表現,而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類型也各有差別。

曾經就有一個研究母嬰關係的心理學家對兒童的依戀進行了研究,並把兒童的依戀類型分成了4種,且提出了不同依戀類型的孩子在以後離開父母,進入一個新環境之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不一樣的觀點。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她的這個實驗,順便借鑒一下方法,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依戀類型,又是什麼影響著孩子的依戀類型。

1.2 心理實驗:母親離開後

畢業多倫多大學的美國發展心理學學家mary ainsworth對兒童依戀有很深的研究。她對依戀的研究實驗稱為陌生情境實驗,陌生情境實驗為如何測量兒童依戀提供了一個方法,且這種方法至今仍是這一領域的標準程序。

這個實驗在一個有一麵單向玻璃的小房間裏進行,通過單向玻璃,實驗者可以觀察嬰兒的行為與反應。實驗所選的嬰兒年齡介乎12個月和18個月。

實驗進行一共分為7幕,每一幕大約3分鍾。

第1幕,實驗者將嬰兒和撫養者安排在實驗的房間裏,隨後離開。撫養者讓嬰兒單獨探索房間,什麼都不做。第2幕,進來一個陌生人,前一分鍾什麼都不說,之後開始和撫養者說話。再過一分鍾,陌生人開始接近嬰兒。第3幕,撫養者盡量小心地離開房間,房間裏隻有嬰兒和陌生人。第4幕,撫養者回來安撫嬰兒,陌生人離開。第5幕,撫養者離開,讓嬰兒一個人單獨留在房間裏。第6幕,陌生人進來,開始和嬰兒玩。第7幕,撫養者回來,陌生人離開。

實驗者所要觀察的是著整個過程中嬰兒的反應。

通過對很多嬰兒進行該實驗,ainsworth根據撫養者回來之後孩子的反應。分析得出三種不同的依戀風格。即安全型、回避型與抗拒型。而且ainsworth還對各個依戀類型進行了評定。

她認為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很有安全感,在撫養者離開的時候會有些沮喪,但當他們回來的時候就會很開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靜。而且進一步的研究顯示70%的嬰兒屬於這個類型。

回避型依戀的孩子對撫養者沒什麼興趣,雖但當撫養者離開房間的時候會大哭。但是當撫養者回來的時候他們會轉過身哭著爬開,躲避。大約20%的嬰兒屬於這種類型。

抗拒型依戀的嬰兒最不願意離開撫養者去探索新環境,撫養者離開時他們會大哭,撫養者回來並想靠近嬰兒的時候,他們又開始抗拒。大約10%的嬰兒屬於這種類型。

後來的研究又指出了另一種不安全依戀類型,即混合型,他們沒有固定的模式,看起來總是害怕撫養者,並對其感到迷惑。

1.3 實驗結論:兒童一共有四種依戀類型

實驗者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相關結論。

結論:兒童的依戀類型可以分成4種。

陌生情境實驗是兒童依戀研究中非常著名的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之後,有很多的學者展開了對兒童依戀的研究。他們提出隻有第一種依戀類型是積極的,而兒童的依戀類型越積極,長大後就越容易成功的離開撫養者,進入社會。對新環境能更快地適應過來。

1.4 教育策略:了解孩子的依戀類型,幫助孩子適應陌生環境

從實驗所得結論和後人展開的研究所提出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啟示:了解孩子的依戀類型,幫助孩子適應陌生環境。

不同的依戀類型,在於父母分離進入到陌生環境後出現的反應會不一樣,因此對待不同依戀類型的孩子也應該以不同的方式讓孩子盡快的適應陌生環境。

孩子始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生活,如果不能很好的適應陌生的環境,那麼在他們年幼的時候則會對他們的身心成長產生很大的負麵影響,當他們年長的時候,則會影響他們適應社會生活。

因此對於父母來說,應該了解一下孩子的依戀類型。至於怎樣了解,大可以借鑒實驗中的陌生情境法,通過孩子的反應來判斷孩子屬於哪一種依戀類型。但在生活中,這一點被很多父母忽視了。

當了解到孩子的依戀類型後,就應該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孩子。安全型的孩子還好,家長可以依然按照以前的方式對待孩子,不用擔心孩子的適應問題。對於後幾種類型的孩子,父母則需要更多的耐心,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對於幼兒園,小學老師們來說,也需要因孩子不同的依戀類型區別對待,應適當的給後三種類型的孩子更多的關注,讓他們盡快的適應學校生活。

2. 你的孩子能為成功而等待嗎

心理觀察:延遲滿足實驗

2.1 經不起誘惑,存不住錢

我有一個小我9歲的弟弟,他9歲多的時候,特別想要買一輛屬於自己的自行車。可是他自己沒有錢,所以隻能時不時的在心裏頭想想。

我建議他把壓歲錢存起來,存兩年後,再用來買自行車,如果兩年後還欠的話,那麼剩下的我來支付(那時候,我們壓歲錢少,過一次年也就領一百左右)。

弟弟覺得這個想法很誘人,於是也同意了,但事實卻是他一直沒有成功的實行這個買自行車的計劃。原因就是,他總經不起誘惑,拿著壓歲錢買這買那,尤其是各種零食和玩具。因此,他一直沒有存下買自行車的錢,隻能說我弟這個人太不能為成功而忍耐了。

不知道,你們家的小孩會不會這樣?其實從心理學研究來說,這是個體一種非常重要的成功品質,稱為延遲滿足能力。因為隻有能夠忍住眼前的小利,把眼光放在長遠的利益上,才能收獲更大的成功,不在小成功麵前止步。

那麼如何來測量孩子的這種特性呢,又是怎樣的出這種品質與成功相關呢?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做的。

2.2 心理實驗:一顆糖果與兩顆糖果

walter mischel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係的教授,不過他曾經有一段時間是在斯坦福大學。他在心理學上的貢獻大多是在人格心理學領域。他在研究人的認知和情感的自我控製能力的時候,對兒童是否能夠麵對在麵對誘惑時,進行自我控製,放棄及時滿足產生了興趣。於是他在斯坦福大學的時候策劃組織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延遲滿足實驗,這個實驗有時候也被稱為棉花糖實驗或果汁軟糖實驗。

實驗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的,房間裏有一麵是單向玻璃,實驗者可以通過單向玻璃觀察兒童的行為。實驗對象是一群4歲大的孩子。

實驗人員給每個4歲的孩子一顆好吃的軟糖,然後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馬上吃掉的話,那麼隻能吃一顆軟糖;而如果等20分鍾後再吃的話,就能吃到兩顆。然後,實驗人員離開,留下孩子和極具誘惑的軟糖。

實驗人員通過單麵鏡對實驗室中的幼兒進行觀察後發現:有些孩子急不可待的把軟糖吃掉了;還有的隻等了一會兒就不耐煩了,然後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這兩類都是屬於“不等者”。

有些孩子卻很有耐心,能耐得住性子,他們還想出各種辦法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一克製自己的欲望,並借此拖延時間,比如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或自言自語、或唱歌、講故事……最後他們順利的等待了20分鍾,成功的吃到了兩顆軟糖。他們屬於“延遲者”。

試驗到這裏還沒有完,這裏還隻是初步的顯現了孩子在延遲滿足上是有差異的。延遲滿足其實就是指個體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及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其實是一種自我控製。

實驗者們在孩子們成了青少年時進行了進一步追蹤考察。對他們的家長和教師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不等者”的個性更多地顯示出孤僻、易固執、易受挫、優柔寡斷的傾向;“延遲者”則大部分成為了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兩者在學業能力上相比較,“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平均高出20分。

而後又經過多年的追蹤觀察,研究人員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更為出色。也就是說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2.3 實驗結論: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越容易取得成功。

從實驗中,實驗者得出結論:

結論一: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是有區別的。

結論二: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測定可以預測孩子以後在學習、事業等方麵的表現。一般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越容易取得成功。

2.4 教育策略: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從實驗中我們知道了測量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方法,也知道了這種能力跟成功有很大的相關。

因此,家長可以適當的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為孩子培養一個重要的成功品質。首先通過實驗家長們已經知道了如何測量孩子是否會延遲滿足,因此從家長們可以依據方法先看一下自己的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怎麼樣。

通過了解之後,家長們可以通過類似的方法,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其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忽視孩子一些品質的培養,而把關心的範圍放在一些更為表麵的東西上,比如說孩子的學習成績,身體健康等。不過,這並不是說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隻是家長需要擴大一下關心的範圍,關注一下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3. 孩子的恐懼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