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開拓前的中西交通(3 / 3)

在這一時期,還發現有鄂爾多斯式銅器在新疆的分布。哈密市南郊花園鄉茶迄馬勒,出土有鹿首銅刀、環首小銅刀各一件。與之相同的銅刀等物,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即河北青龍縣抄道溝,陝西綏德等地商代遺址中均有發現。在哈密五堡、四堡拉甫喬克、吐魯番哈拉和卓、巴裏坤奎蘇鄉南灣墓地、木壘四道溝、伊吾縣卡爾桑遺址、阿克蘇喀拉玉爾袞孔乃思河上遊查布哈河工地、特克斯縣鐵裏氏蓋遺址等處,也都發現距今3000年前後的銅刀、銅斧等青銅器。

從青銅器的造型、紋飾等分析,新疆青銅器與黃河流域差別較大,而與中亞西部、西伯利亞南部地區,如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等地出土文物存在較多聯係。哈密地區等出土的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則表明新疆地區青銅器也與內地特別是鄂爾多斯青銅文化有較多聯係。這就說明,早在夏商時期,特別是商周以來,今新疆地區不僅與我國內地文化聯係比較密切,而且與中亞等地有了較多的文化交往與交流。

李水城的研究將中國境內公元前兩千紀前半葉的金屬冶煉分為六個青銅文化圈,即中原龍山一二裏頭文化圈、河湟穀地的齊家文化圈、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圈、新疆東部的天山北路一焉不拉克文化圈、伊犁河一準格爾盆地周邊文化圈、天山中段的察吾乎文化圈。按分布和冶金材質的演變特點,這些文化圈又可整合為東、中、西三個文化區,即中原龍山一二裏頭文化圈為東區,河湟穀地的齊家文化圈為中區,河西走廊四壩文化圈與新疆各文化圈為西區。以上諸文化圈或三大區之間,明顯存在著相互交流與影響。根據墓葬文化、青銅器型、牌飾造型、金屬工藝等因素分析,中原地區與齊家文化相鄰,在文化上直接接觸,齊家文化與四壩文化直接接觸,四壩文化又與哈密地區有密切的互動,哈密地區則與其西的伊犁河一準格爾盆地周邊和天山中段的青銅文化聯係緊密。這就清楚地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中國境內的三個金屬冶煉中心彼此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共同推進了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2)中西青銅文化交流與青銅之路

由於歐亞地區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早於東亞,則青銅文化顯然是西亞、中亞和東北亞地區首先對東亞產生影響。今新疆所在的西域地區,在空間上屬於中亞範圍,也就是中亞東部亦即西域東部。這裏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居亞洲大陸中心的位置,使之很早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互動的主要舞台。青銅時代來自綠洲和草原兩個方向的青銅文化傳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這集中體現在新疆地區青銅文化的發展上。

林曾說:“中央亞細亞的開闊草原地帶,是一個奇妙的曆史漩渦所在,它把不同起源的成分在這裏逐漸融合成一種相當一致而穩定的綜合體,又把這種綜合體中的成分,像飛沬一樣或先或後地濺濕著周圍地區。”這段話形象而生動地道出了中亞大草原地區遊牧民族大範圍活動及其強勁的文化輻射的真實景象。與新疆毗鄰的北亞一帶有兩個青銅文化中心,一個是在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遊的米努辛斯克盆地發展起來的阿凡納謝沃文化(約公元前2000至前1500年)以及繼起的安德羅諾沃文化(約公元前1500至前1200年)、卡拉蘇克文化(約公元前1200至前700年);另一個是以土庫曼斯坦為中心的納馬茲加文化(約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這兩支青銅文化與商代大致同時,新疆地區青銅文化的發展,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水濤將新疆青銅文化的分布劃分為八個區域,分別為哈密盆地區、吐魯番盆地區、巴裏坤草原區、阿勒泰草原區、天山中部山穀區、伊犁河穀區、帕米爾高原區和焉耆盆地區。這些文化區分布於今新疆的東、南、西三麵和天山一帶,根據各區青銅文化的麵貌和特點,其形成和來源也受到來自東、西、北三個方向的文化影響。具體來說,今東疆地區的文化區,主要來源與甘青地區的青銅文化有密切關係,如哈密盆地的焉不拉克類型和巴裏坤文化區都受到其影響;北疆地區的青銅文化遺存,是中亞哈薩克斯坦和南西伯利亞地區青銅文化的產物,如阿勒泰草原區主要接受了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卡拉蘇克文化的影響,同時又吸收了來自西部的安德羅諾沃文化的固有因素;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發現較晚的伊犁河穀區青銅文化遺存,來源於中亞七河地區和伊塞克湖地區廣泛分布的青銅文化;新疆西南的帕米爾及環塔裏木盆地邊緣的帕米爾高原區青銅文化,是以楚斯特文化為代表的中亞費爾幹納及南塔吉克斯坦的青銅文化不斷東進的結果;而位於新疆中部的天山中部山穀區的青銅文化,始終處於諸文化區的中心位置,受到了東、西、北三個方向文化的共同影響,哈密盆地區青銅文化則既有東方的影響,也有北方草原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和塔加爾文化的某些成分,焉耆盆地區青銅文化則受到來自東、西兩個方向的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