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天水市西山坪遺址出土的八種農作物標本中,也包括大麥和燕麥標本,其年代在距今4600年前。故人們認為中國最早的農業多樣化可能就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天水地區。可見,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甘肅地區曾是我國麥類作物的重要種植區和傳播區。新疆地區是我國境內早期小麥發現最多的地區,在孔雀河古墓溝墓地、和碩新塔拉遺址、哈密五堡水庫墓地、巴裏坤石人子遺址、奎蘇、冉家渠、輪台群巴克墓葬等遺址中,都發現了小麥標本。近年來發掘的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是發現早期小麥標本最多的遺址,而且,小麥也是該墓地最主要的隨葬物。可見,地處中亞腹地的新疆地區,在中西農業文化交流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
正是基於上述小麥標本在我國各地特別是新疆、甘肅地區的發現,劉學堂等學者認為,源於西亞的小麥、大麥種植技術的向東傳播,大致是首先進入中亞南部具有極為發達的農業文明的區域,並成為中亞內陸高原與印度河水係衝積平原地帶的主要農作物。在這裏發現的公元前7000~前5000年梅爾伽赫遺址表明已經廣泛種植小麥和大麥。接著,到公元前三千紀前後,小麥種植技術傳人帕米爾高原、克什米爾山穀一帶,從當地的布爾紮洪遺址中發現,人們已經學會了種植小麥、大麥和扁豆。此後,小麥種植技術有可能通過帕米爾高原間的綠色峽穀進入新疆,並沿著天山南北兩側的綠洲向東傳播,不久進人河西地區,並且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小麥的種植技術沿著黃河進入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黃河中下遊地區。
不難看出,小麥種植技術的東傳路線和方向大致與彩陶之路相呼應,說明早期中西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早在史前就通過相鄰族群及其文化一波一波地不斷傳遞,已經將彼此聯係了起來。
3.青銅之路
青銅文化的出現和青銅時代的到來,是人類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我國最早的銅器零散出現於仰韶文化的一些遺址中,而銅器的大量出現則見於夏王朝建立前後的一些文化遺存之中,如甘肅齊家文化、四壩文化和新疆地區的古文化遺存。這表明中國青銅文化有自己獨立的發展曆史。但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銅的是西亞近東居民,距今已有9000年之久,在距今8000~6000年前,伊朗等地已出現紅銅的冶煉和工具鍛造,距今6000年前後青銅鑄造技術出現。古埃及人發明冶銅技術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印度人開始在恒河、印度河流域使用銅和青銅工具。這些區域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都早於中國,而中國在地居西北的甘肅、青海、新疆地區又早於中原,可見,在中西之間無疑存在著青銅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1)青銅文化在中國各地的發展中原地區早在仰韶時期的個別遺址中就已出現零星銅器,進入龍山文化時期,雖在河南、山西的一些文化遺址有殘銅片、殘銅刀、銅渣和銅鈴等發現,但數量都很有限。進入夏末商初的二裏頭文化時期,中原銅器才大量出現。二裏頭文化之後,商周時代以青銅禮器為代表的中國青銅器在冶煉和鑄造工藝上突飛猛進,取得很高的成就。從大量發現的商代青銅器實物以及文獻記載可以確知,冶銅鑄器是商代重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所鑄青銅器有禮器、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等類型,也構成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而頗具東方色彩的青銅鼎、鬲、爵、戈、戟等曾西傳歐亞。
我國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完整青銅器出土於甘肅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遺址中,繼之興起的齊家文化和四壩文化則出土了數量可觀的青銅器,由此開啟了中國的青銅時代。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東鄉縣馬家窯文化類型的林家遺址出土了1件銅刀和幾塊冶煉殘留的銅塊。這件銅刀屬鑄造的錫青銅,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銅器,約在公元前3369~公元前3098年之間。同年,在甘肅永登馬家窯晚期類型的蔣家坪遺址又出土1件銅刀,亦為錫青銅,年代距今約4250~3950年。這些發現為探索西北中國冶銅業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甘肅地區興起的齊家文化與中原龍山時代至夏代相當,其年代在公元前2144~前1529年之間。該類型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器不僅數量猛增,而且分布廣泛。甘肅廣河縣齊家坪、西坪,康樂縣商罐地,臨夏縣魏家台子,永靖縣秦魏家、大何莊,岷縣杏林,積石山縣新莊坪,臨潭縣陳旗磨溝,武威市皇娘娘台、海藏寺,青海貴德縣尕馬台,互助縣總寨,同德縣宗日,西寧市沈那等遺址均有銅器發現,共計出土銅器130多件。銅器的種類多樣,用途可分為裝飾品、工具、兵器三種,在工藝上既有鍛造,也有鑄造,而且鑄造的比例有隨時間推移逐步增加的趨勢。在其早期階段,主要以製作紅銅為主,晚期以製作錫青銅為主。說明齊家文化的冶銅業經曆了從紅銅向青銅演進的完整過程。據此,人們認為齊家文化為我國青銅時代的伊始階段。
稍晚於齊家文化的四壩文化主要分布於河西走廊地區,時間在公元前1900~前1500年之間,相當於中原地區夏代中期至商代早期。四壩文化的一大特點是金屬器物的大量使用,青銅器數量明顯比齊家文化豐富,發現的銅器總量達300多件。僅玉門火燒溝墓地出土銅器就超過200件。銅器在成分上青銅比例超過紅銅,合金成分比較複雜,既有錫青銅和鉛錫青銅,又有砷青銅以及其他合金製品。製作工藝兼有鑄造、熱鍛和冷加工技術,鑄造工藝逐漸占據統治地位且更加進步,像四羊首權杖頭則采用合範、分鑄及鑲嵌等複雜工藝,代表了四壩文化冶鑄業的最高水平,易耗品銅簇也普遍出現。可見當時的冶銅業更趨成熟,已掌握了采礦、冶煉、製造和鑄造成型等生產工藝,表明四壩文化先民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
在距今4000年前,新疆地區進入青銅時代。羅布淖爾孔雀河下遊古墓溝是一處距今約4000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墓地雖然沒有發現青銅器,但是卻發現已經有了銳利的金屬工具砍削木柱的明顯痕跡。在與之同期的伊犁河穀地鞏留縣阿格爾森發現過一批青銅器,計有12件,分別為銅斧、銅鐮、鉦、鑿等各3件。這些青銅斧、鐮的形製,與分布於中亞哈薩克斯坦、南阿爾泰和西伯利亞地區的一種距今4000~3000年之間青銅文化——安德羅諾沃文化中出土的斧、鐮基本一致,蕉葉紋裝飾也完全相同。進入商周時期,在天山南麓和碩縣新塔拉古代居住遺址中,出土有銅斧、銅刀、小件銅飾等,其時代為距今3640±145年。在巴裏坤縣天山山前一帶的石人子、奎蘇等地,發現的銅器中有銅斧、刀、鐮等,絕對年代距今2620±70年。在巴裏坤大河鄉、奇台縣卡爾孜鄉也都出土過與蘭州灣子形製相同的銅鰒等器物。在阿爾泰山南麓阿勒泰市克爾木齊發掘的石人棺墓的隨葬文物有石鏃、青銅鏃、銅刀、灰陶器等。陶器的形製與紋飾與鄰近的中亞地區阿凡納羨沃文化中的陶器存在明顯的聯係。也有人認為它們與南阿爾泰山地區的卡拉蘇克文化文物頗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