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除匈奴對新政權的威脅,漢高祖劉邦抓住韓王信被迫向匈奴鐵騎投降的機會,於公元前200年冬天發動了一場針對匈奴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髙祖親自率領30餘萬人的軍隊追逐匈奴遠到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西南),但因用兵不慎,反而落入了匈奴人設置的埋伏中。
在漢朝的後援步兵到來之前,冒頓帶著他號稱40萬的精騎突然包圍了漢軍營地,切斷了高祖隊伍的供應和増援。高祖落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達七天七夜,差一點被俘。後來用陳平的計謀,賄賂單於閼氏,才得以脫險。
平城之戰失敗後,髙祖終於意識到用武力方式來解決匈奴問題的時機尚不成熟。因此,他釆納關西戍卒劉敬(又名婁敬)的建議,決定與匈奴和親。高祖封劉敬為“建信侯”,在公元前198年,派遣劉敬前去和冒頓議和並達成了協議。從此,西漢用“和親”換取了邊境幾十年的相對和平時期。
2.西漢對匈奴的反擊戰
漢初的和親政策雖然贏得邊境相對的安寧,但是,匈奴對和親“禮物”的不斷加碼,時不時地毀約和騷擾邊境,仍然困擾著西漢政權。特別是強大的匈奴勢力的存在,始終是威脅西漢政權北部安全的心腹大患。
西漢帝國自高祖實行和親,經“文景之治”,至漢武帝劉徹即位,已休養生息達七十年之久。漢武帝即位後,采取了一係列加強統治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措施並效果明顯,於是,帝國國力達到了極盛,反擊匈奴時機終於成熟了。
公元前135年,匈奴要求重訂協定,大臣中多數人像往常一樣傾向於和親,武帝勉強答應了匈奴的要求。一年後,武帝接納了一位邊境商人聶壹提出的在馬邑城(屬雁門郡,今屬山西)設伏捕捉單於的計劃。漢政府為此計劃征調了30萬大軍分五路前往馬邑,後圍殲計劃泄露,單於引兵而退。由此,漢匈之間以和親方式和漢朝以姑息遷就為特點的相互關係,遂告結束,大規模武裝對抗的序幕就此揭開。
漢武帝時期,漢匈之間的戰爭主要發生在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的15年間,其中大的戰役有十幾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規模戰役應該有4次。
第一次戰役收複河套地區。公元前129年秋季,由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率1萬名騎兵,分別從上穀、代郡、雲中、雁門出擊匈奴。戰爭中李廣與公孫敖兩路大軍大敗而歸,損失過半;公孫賀無功而返;初出茅廬的衛青卻直搗龍城,斬殺匈奴700人,於是他被擢升為關內侯。第二年(前128)匈奴開始報複,派騎兵兩萬多人大舉入侵。漢軍分兩路反擊,一路由車騎將軍衛青統率3萬人馬,從雁門出擊;另一路由將軍李息統率,由代郡出擊。李息沒有找到匈奴主力,徒勞而返;衛青再一次大顯身手,勝利凱旋。
為了解除匈奴對新政權的威脅,漢高祖劉邦抓住韓王信被迫向匈奴鐵騎投降的機會,於公元前200年冬天發動了一場針對匈奴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髙祖親自率領30餘萬人的軍隊追逐匈奴遠到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西南),但因用兵不慎,反而落入了匈奴人設置的埋伏中。
在漢朝的後援步兵到來之前,冒頓帶著他號稱40萬的精騎突然包圍了漢軍營地,切斷了高祖隊伍的供應和増援。高祖落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達七天七夜,差一點被俘。後來用陳平的計謀,賄賂單於閼氏,才得以脫險。
平城之戰失敗後,髙祖終於意識到用武力方式來解決匈奴問題的時機尚不成熟。因此,他釆納關西戍卒劉敬(又名婁敬)的建議,決定與匈奴和親。高祖封劉敬為“建信侯”,在公元前198年,派遣劉敬前去和冒頓議和並達成了協議。從此,西漢用“和親”換取了邊境幾十年的相對和平時期。
2.西漢對匈奴的反擊戰
漢初的和親政策雖然贏得邊境相對的安寧,但是,匈奴對和親“禮物”的不斷加碼,時不時地毀約和騷擾邊境,仍然困擾著西漢政權。特別是強大的匈奴勢力的存在,始終是威脅西漢政權北部安全的心腹大患。
西漢帝國自高祖實行和親,經“文景之治”,至漢武帝劉徹即位,已休養生息達七十年之久。漢武帝即位後,采取了一係列加強統治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措施並效果明顯,於是,帝國國力達到了極盛,反擊匈奴時機終於成熟了。
公元前135年,匈奴要求重訂協定,大臣中多數人像往常一樣傾向於和親,武帝勉強答應了匈奴的要求。一年後,武帝接納了一位邊境商人聶壹提出的在馬邑城(屬雁門郡,今屬山西)設伏捕捉單於的計劃。漢政府為此計劃征調了30萬大軍分五路前往馬邑,後圍殲計劃泄露,單於引兵而退。由此,漢匈之間以和親方式和漢朝以姑息遷就為特點的相互關係,遂告結束,大規模武裝對抗的序幕就此揭開。